[发明专利]燃料特性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16205.1 | 申请日: | 2008-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08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大崎理江;加藤直也;天野典保;谷口聪;吉田香织;塚崎之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本自动车部品综合研究所;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N21/27 | 分类号: | G01N21/27;G01N21/05;G01N21/4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柳春雷;南 霆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 特性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料特性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实现了使用并促进从甘蔗、玉米、木材等提取生物燃料。作 为其中一个环节,将从油菜籽等生产的生物燃料(甲酯)混合在轻油中而 得到的燃料使用为柴油发动机用燃料的研究正在进行。
在使用上述混合燃料的情况下,为了确保点火性等需要进行与生物燃 料的浓度相对照的燃料喷射控制等。因此,精度高地检测出提供给柴油发 动机的燃料中的生物燃料浓度是很重要的。
但是,在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5-133886号公报中公开了以下装置:利 用酒精和汽油的介电常数的不同,通过测量一对电极板间的静电容量来检 测酒精浓度,根据该酒精浓度来修正重质度和折射率的相关关系并求出重 质度。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5-13388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10-1977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5-2230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上述现有的装置并不是检测油菜籽甲酯等的浓度。并且,在上 述现有的装置所使用的基于静电容量的生物燃料浓度(酒精浓度)的检测 方法中,需要将电极浸入在燃料中。生物燃料容易包含水分。因此,在该 现有装置中,存在电极由于燃料中的水分而容易腐蚀的问题。另外,由于 燃料中的杂质粘附在电极上,因此也存在测量精度下降、或者不能测量的 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且简单地 构成并能够精度高地检测出碳氢燃料和生物燃料的混合燃料中的生物燃料 浓度、并且耐久性和可靠性也优良的燃料特性检测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发明是一种燃料特性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碳 氢燃料和生物燃料的混合燃料中的生物燃料浓度,所述燃料性能检测装置 的特征在于,包括:
光透过率检测单元,检测出所述混合燃料对640nm~680nm的波长区 域中的光的光透过率;以及
浓度计算单元,基于由所述光透过率单元检测出的光透过率来计算所 述混合燃料中的生物燃料浓度。
另外,第二发明是在第一发明中具有以下特征,
所述光透过率检测单元包括:
发光元件,发出用于检测光透过率的光;以及
修正用受光元件,为了修正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量变化的影响而检测 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量。
另外,第三发明是在第一或第二发明中具有以下特性,
还包括:
折射率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混合燃料的折射率;以及
十六烷值计算单元,基于由所述折射率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折射率计算 出所述混合燃料的十六烷值。
另外,第四发明是在第三发明中具有以下特征,
包括导光部件,
用于检测光透过率的光和用于检测折射率的光通过共用的所述导光部 件被导入到所述混合燃料中。
另外,第五发明实在第四发明中具有以下特征,
用于检测光透过率的光和用于检测折射率的光通过形成在所述导光部 件和所述混合燃料之间的共用的界面。
另外,第六发明是在第一至第五发明的任一个中具有以下特征,
所述生物燃料是以甲酯为主要成分的燃料。
根据第一发明,在检测碳氢燃料和生物燃料的混合燃料中的生物燃料 浓度时,能够检测出对640nm~680nm的波长区域中的光的光透过率,并 基于该光透过率来计算出生物燃料浓度。光透过率根据生物燃料浓度而变 化,该变化在640nm~680nm的波长区域显著地表现。根据第一发明,由 于能够使用该波长区域中的光的透过率,因此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出生物燃 料浓度。
根据第二发明,通过用修正用受光元件检测发光元件的发光量,能够 修正发光元件的发光量变化的影响。因此,不管发光元件的发光量变化如 何,均能以高精度检测出生物燃料浓度。
根据第三发明,能够检测出混合燃料的折射率,并根据该折射率计算 出混合燃料的十六烷值。因此,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燃料性能,并能够更可 靠地控制内燃机。
根据第四发明,能够共用将用于检测光透过率的光导入到混合燃料的 导光部件以及将用于检测折射率的光导入到混合燃料的导光部件。因此, 由于能够减少部件个数、简化结构,因此实现小型化和制造成本的降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本自动车部品综合研究所;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日本自动车部品综合研究所;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162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