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动车辆自动防撞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89189.3 | 申请日: | 2008-08-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011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 发明(设计)人: | 刘庆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庆斌 |
| 主分类号: | B60R19/42 | 分类号: | B60R19/42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松涛 |
| 地址: | 526000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辆 自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撞装置,尤其是一种机动车辆自动防撞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交通运输越频密,极容易发生擦、刮、碰、撞等交通事故,导致机动车辆、交通运输设施破坏维修,交通碰撞事故处理而堵塞交通等,更甚的是危险运输机动车辆碰撞事故引起的爆炸和有害、有毒物质泄漏,导致机动车辆和交通运输设施的破坏、重要道路交通中断和大范围的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等,造成重大和恶劣的经济、环境、社会影响。
目前,我国及至世界上每年都发生许多各类的机动车辆交通碰撞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破坏成千上万家庭幸福,已经成为全球的头号社会问题。如何防止或减轻机动车辆碰撞事故造成机动车辆、交通运输设施破坏和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已成为世界性难题。
现时,机动车辆的防撞装置有以下的几种形式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
一般情况下,在设计车身时着重加固乘客舱部分,削弱汽车头部和尾部。当汽车或车辆碰撞时,头部或尾部被压扁变形及破坏吸收碰撞能量,而客舱不产生变形以便保证人员安全。但不可避免导致汽车或车辆损坏,冲击力超过客舱承受极限时同样造成人员的伤亡。
在汽车两侧门夹层中间放置一两根非常坚固的钢梁,这就是常说的侧门防撞杆。同样不可避免导致汽车或车辆损坏,冲击力超过侧门防撞杆承受极限时同样造成乘员的伤亡。
在机动车辆头部和尾部装金属或塑料罩保险杠、或橡胶等缓冲材料,靠在撞车时保险杠的金属或塑料、或橡胶等缓冲材料变形及破坏来缓冲的,缓冲作用极有限,只能作防擦、刮机动车外壳。
为加强机动车辆碰撞缓冲能力,一是在机动车辆加装弹簧、液压缓冲装置,但都比较笨重,加大车身重量,增加油耗,缓冲作用有限,且液压缓冲装置比较精密,价钱贵,维护保养麻烦。二是车身加装气囊缓冲,体积大,影响车的外观,缓冲作用有限。
在汽车内加装有安全气囊及安全带,只可在一定程度减轻人员伤亡,不可避免导致机动车辆损坏。
还有些技术是安装在机动车辆外面或前部两侧或保险杠两端的滚动回转体来防撞,但滚动回转体没有沿车体外围竖向排列成闭合的弧线形,回转体间上下没有相互错开分布,只能在斜冲或侧面接触起到一定防撞作用,机动车辆发生垂直碰撞及车头车尾和车辆两侧正面碰撞时都不能起到防撞作用,碰撞双方突出的滚动回转体还会互相啮合,造成更严重后果。且滚动回转体的部分边缘突出于车身外面影响机动车辆的外观。
在汽车底盘前梁或后梁相连接的具有V形或U形结构的支架的前部垂直设置有滚轮避免正面相撞,但滚轮碰撞面积过大、笨重,滚轮滚动反应慢,防止汽车车头车尾正面相撞作用不大,更不能防止汽车两侧碰撞,且无缓冲保护作用,还有结构粗糙,影响汽车的外观。
现还有雷达防撞、激光防撞、红外线防撞、超声波防撞等装置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雪、雨天、浓雾、夜晚、转弯、超车、电磁波等复杂环境下干扰因素产生的虚警误报的难题,还存在工作盲区,工作不稳定、不可靠等情况,且价钱贵和维护保养费用高。
也有因驾驶员、机动车辆机件故障等因素,如驾驶员突然病发、疲劳驾驶或刹车、方向盘故障失灵等,导致机动车辆失控而发生交通碰撞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之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从根本上改变机动车辆间或机动车辆和交通运输设施间的碰撞本质过程,不让碰撞发展下去,对于机动车辆的任意方位、任意角度的正面、侧面的擦、刮、碰、撞甚至剧烈碰撞及失控都能有效避免机动车辆、交通运输设施、防撞装置破坏的机动车辆自动防撞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机动车辆自动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回转体、架座、缓冲层组成,架座安装在车体的外围,缓冲层设在架座内或架座与车体之间或回转体上;在架座上安装有多个回转体,多个回转体分布在架座的外围。
所述的回转体沿车体外围竖向排列成闭合的弧线形,相隔合适间距的回转体排列成一排或上下两排或多排,上下排之间回转体相互错开分布。
所述的回转体上设有皮带,回转体和皮带的表面可以设有凹槽或凸凹不平的花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庆斌,未经刘庆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891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