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能实现自动放平的装载机工作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61949.X | 申请日: | 2008-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073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发明(设计)人: | 廖晓明;祝海林;包振义;陈跃;贾文锦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林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工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E02F3/36 | 分类号: | E02F3/36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贾海芬 |
地址: | 213002***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现 自动 装载 机工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实现自动放平的装载机工作机构,属于装载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装载机工作装置是由液压驱动并完成装卸作业的空间多连杆机构,是装载机的关键部件之一,其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装载机的工作性能、工作效率与经济指标。目前的装载机工作装置普遍采用由前车架、动臂、摇臂、铲斗、连杆、举升油缸和转斗油缸构成的反转六连杆机构。反转六连杆机构具有结构简单、掘起力大等优点,但由于各杆件的尺寸未能达到更合理的比例配置,在动臂举升过程中,铲斗需通过油缸控制以达到平移状态。另外,在动臂下降到地面位置时,该铲斗也需要通过油缸控制以恢复到上一次铲掘状态,不仅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也影响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实现自动放平的装载机工作机构,在保证原掘起力的前提下,提高举升平移性,并在卸载后能使铲斗自动放平恢复到铲掘工作位置。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能实现自动放平的装载机工作机构,包括前车架、动臂、摇臂、铲斗、连杆、举升油缸和转斗油缸,两动臂后部分别铰接在前车架的两侧,动臂的前端与铲斗底部铰接,两举升油缸的后端分别铰接在前车架上,举升油缸的活塞杆端铰接在动臂的下部,摇臂铰接在两动臂的中间支座上,转斗油缸的后端铰接在前车架上,转斗油缸的活塞杆端铰接在摇臂的上部,连杆两端分别与铲斗底部和摇臂的下部铰接,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臂与铲斗铰接点至摇臂与中间支座铰接点之间的距离R1与动臂前后两铰接点长度L之比为0.35~0.46,动臂与铲斗铰接点至铲斗与连杆铰接点之间的距离R2与动臂前后两铰接点长度L之比为0.13~0.14,连杆两铰接点之间的距离R3与动臂前后两铰接点长度L之比为0.18~0.24,摇臂下铰接点至摇臂与中间支座铰接点之间的距离R4与动臂前后两铰接点长度L之比为0.30~0.39,摇臂上铰接点至摇臂与中间支座铰接点之间的距离R5与动臂前后两铰接点长度L之比为0.23~0.39,动臂上铰接点与中间支座铰点之间的距离R6与动臂前后两铰接点长度L之比为0.66~0.80,动臂上铰接点至转斗油缸的后端铰接点之间的距离R7与动臂前后两铰接点长度L之比为0.12~0.14。
本实用新型在保持标准型产品的掘起力及其机身形状、功能尺寸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优化设计确定反转六连杆工作机构各杆件的尺寸,使装载机在每次作业循环中,动臂在举升过程中能使铲斗保持平移状态,提高了举升过程的平移性,有效地防止了物料在铲斗举升过程中的抛撒,保证了装载机工作环境的整洁并可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同时,在动臂下降过程中,通过该杆系自动调节铲斗的角度,卸载后能实现自动放平至-3°~-6°,将装载工作装置恢复到上一次铲掘状态,既节省了动力消耗,又避免了因铲斗复位不准的反复操作,从而减少了操作人员的操作次数,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装载机的工作性能和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反转六连杆工作机构的杆系原理图。
其中:1—铲斗,2—连杆,3—动臂,31—中间支架,4—摇臂,5—举升油缸,6-前车架,7—转斗油缸。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林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工业学院,未经常林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工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6194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