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耐辐照水下监测机器人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35522.2 | 申请日: | 2008-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559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张宝军;沈秋平;钟志民;陈志清;严智;陈煜;叶琛;李劲松;于岗;吴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核电站运行服务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B63C11/52 | 分类号: | B63C11/52;B63G8/00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高尚梅 |
地址: | 2002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辐照 水下 监测 机器人 | ||
1.一种耐辐照水下监测机器人,它包括主控制器(32)、远程控制器(30)、监视与录像机(31)、机器人本体(33)、俯仰云台(34)、水下照明装置(11)、水下摄像头(10)、机械手(35)以及姿态传感器(37),其特征在于:主控制器(32)采用CAN总线分布式控制方式,主控制器(32)的所有控制指令以及信号数据通过CAN总线与远程控制器(30)进行交互,实现系统功能;远程控制器(30)通过CAN总线传输控制指令给主控制器(32),再由主控制器(32)分别传输给监视与录像机(31)、机器人本体(33)、俯仰云台(34)、水下照明(11)、水下摄像头(10)、机械手(35);监视与录像机(31)是水下摄像头(10)视频数据采集的后处理部分,显示和录制水下摄像头(10)的视频信息;姿态传感器(37)采集机器人本体(33)、俯仰云台(34)、水下照明(11)、水下摄像头(10)和机械手(35)的信息传输给主控制器(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辐照水下监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器人本体(33)包括后下舱(4)、后上舱(7)、前左舱(24)、前右舱(25)、水平面左推进器(16)、水平面右推进器(17)、竖直面右推进器(19)、竖直面左推进器(20)、底座(1)、基础框架(6);底座(1)上固定有两个间隔竖直放置的基础框架(6),后下舱(4)和位于后下舱(4)上部的后上舱(7)外部沿其周向均分别间隔设有两周凸缘(36),前左舱(24)和与前左舱(24)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前右舱(25)外部沿其周向均分别设有一周凸缘(36),后下舱(4)、后上舱(7)、前左舱(24)、前右舱(25)上的凸缘(36)与基础框架(6)的侧壁固定连接;水平面左推进器(16)和水平面右推进器(17)位于后下舱(4)和后上舱(7)之间、且两者位于同一个水平面上,水平面左推进器(16)、水平面右推进器(17)分别与两个基础框架(6)之间固定连接;竖直面左推进器(20)位于前左舱(24)与后上舱(7)之间,竖直面右推进器(19)位于前右舱(25)与后上舱(7)之间,且竖直面右推进器(19)和竖直面左推进器(20)在同一个竖直平面上,竖直面右推进器(19)、竖直面左推进器(20)分别与两个基础框架(6)之间固定连接。
3.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耐辐照水下监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左舱(24)内设有具有旋转自由度的俯仰云台(34),俯仰云台(34)包括云台底座(38)、俯仰云台变速机构(21)和俯仰云台驱动电机(23),驱动变速机构(21)为齿轮变速机构,俯仰云台驱动电机(23)通过齿轮驱动俯仰云台变速机构(21),云台底座(38)固定在驱动变速机构(21)的齿轮上,云台底座(38)能够绕俯仰云台变速机构(21)的主轴旋转,俯仰云台驱动电机(23)位于前左舱(24)内,云台底座(38)位于前左舱(24)内外部、且与前左舱(24)壳体留有间隙;云台底座(38)外侧壁固定有水下摄像头(10)和机械手(35),水下摄像头(10)壳体两侧壁上分别固定有一个水下照明装置(11),机械手(35)由伸缩手臂控制电机(12)、手指开合控制电机(14)、机械手指(13)依次连接组成;后下舱(4)内设有姿态传感器(37),姿态传感器(37)包括压力传感器(26)和罗盘(27),压力传感器(26)和罗盘(27)分别固定在后下舱(4)内壁上;机械手(35)上的伸缩手臂控制电机(12)、手指开合控制电机(14)和机械手指(13)、俯仰云台(34)上的俯仰云台变速机构(21)和俯仰云台驱动电机(23)、水下照明装置(11)通过控制线缆均与固定在底座(1)上的集线器(9)连接,连接集线器(9)的另一端通过控制线缆与主控制器(32)连接,姿态传感器(37)的压力传感器(26)、罗盘(27)的传感信号传输线通过水密接插件(3)、(5)、(22)、(28)与主控制器(32)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核电站运行服务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未经国核电站运行服务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552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变频器开关电源的短路保护电路
- 下一篇:金属-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