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轮或四轮摩托车发动机倒挡操纵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00408.6 | 申请日: | 2008-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557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刘涛;刘福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隆鑫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M25/04 | 分类号: | B62M25/04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之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景根 |
地址: | 400052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轮 摩托车 发动机 操纵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倒挡操纵机构,尤其是用于三轮或四轮摩托车发动机上的倒挡操纵机构。
背景技术
三轮及四轮摩托车是在两轮摩托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现有三轮及四轮摩托车一般是直接借用两轮摩托车的发动机。两轮摩托车由于较轻,其发动机在设计之初就只考虑了前进方向的变挡,倒车时,人必须下车往后推车辆或人骑在车上用脚蹬地来实现后退。然而,由于三轮及四轮摩托车自身体积较大,自重及装载的人或物又较重,依靠人力来实现整车的后退将非常困难,所以现有的三轮及四轮摩托车上通常加装有倒挡器。
目前,在三轮、四轮摩托车上,倒挡器一般是与前进方向的变挡机构分离的,倒挡器有直接安装在发动机输出端的,也有安装在传动轴或后轴上的。倒挡操纵机构的结构是:倒挡拨叉轴一端伸入倒挡器壳体内与倒挡拨叉相连,另一端在倒挡器壳体外与倒挡板相连,倒挡板的一端连有拉簧,另一端通过拉索与倒挡杆相连,倒挡时,扳动倒挡杆,通过拉索使倒挡板带动倒挡拨叉轴转动,由于拉簧只起回位弹力的作用,因此在靠近倒挡杆处需要设置对倒挡杆进行锁定的机构,当倒挡结束时,必须用手将倒挡杆解锁,倒挡板才能在拉簧的作用下复位。可见,现有三轮、四轮摩托车上的倒挡操纵机构操作起来复杂,不省力,亟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倒挡操作简单、省力的三轮或四轮摩托车发动机倒挡操纵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轮或四轮摩托车发动机倒挡操纵机构,包含有倒挡拨叉、倒挡拨叉轴及倒挡板,倒挡拨叉轴的一端伸入壳体内与倒挡拨叉相连,另一端在壳体外与倒挡板相连,倒挡板的一端连有拉簧,另一端通过连接件与倒挡杆相连,拉簧与倒挡板的连接点在倒挡板转动的初始和终点位置时分别位于拉簧固定端与倒挡板旋转中心之间连线的两侧,倒挡板与倒挡杆之间的连接件为软轴。
拉簧固定端与倒挡板旋转中心之间的连线是倒挡板转动时受拉簧弹力的分界线,倒挡操作时,当拉簧与倒挡板的连接点没有超过上述分界线时,如果这时撤消倒挡杆上的力,倒挡板就会在拉簧弹力的作用下回转到初始位置;根据力矩学原理,一旦拉簧与倒挡板的连接点超过了上述分界线,拉簧弹力就不能使倒挡板复位。本实用新型中,拉簧与倒挡板的连接点在终点位置超过了上述分界线,因此倒挡杆处不需要设置锁定机构,倒挡时只需要扳动倒挡杆一定角度即可,操作非常方便、省力,倒挡结束时,反方向扳动倒挡杆,倒挡杆通过软轴推动倒挡板转动,当倒挡板反方向转动到拉簧与倒挡板的连接点超过上述分界线时,可解除倒挡杆上的力,倒挡板在拉簧弹力的作用下复位。
在上述壳体上设有用来对倒挡板转动时的初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进行限位的挡块,以准确限定倒挡板转动的角度。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倒挡杆在倒挡时不需要进行锁定操作,使倒挡操变得简单、方便和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壳体内的齿轮啮合关系示意图;
图3是图2去掉壳体后的A向视图;
图4(a)和图4(b)是传统结构中倒挡板在转动的初始和终点两个位置时的力矩关系示意图;
图5(a)和图5(b)是本实用新型中倒挡板在转动的初始和终点两个位置时的力矩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用于三轮或四轮摩托车的发动机倒挡操纵机构,具有倒挡拨叉1、倒挡拨叉轴2及倒挡板3,倒挡拨叉轴2的一端伸入壳体4内与倒挡拨叉1相连,另一端在壳体4外与倒挡板3相连,倒挡板3的一端连有拉簧5,另一端通过连接件6与倒挡杆相连,拉簧5与倒挡板3的连接点在倒挡板3转动的初始和终点位置时分别位于拉簧5固定端与倒挡板3旋转中心之间连线的两侧,倒挡板3与倒挡杆之间的连接件6为软轴。为简便起见,图中未画出倒挡杆。当倒挡器安装在发动机上时,壳体4为发动机箱体;当倒挡器与发动机相对独立安装时,壳体4为倒挡器壳体。
在壳体4内,倒挡齿轮9通过花键滑套在发动机的副轴10上,发动机处于前进挡时,副轴10上的力矩通过倒挡齿轮9、过桥双联齿轮11传递到差速器齿轮12上;倒挡时,倒挡拨叉1带动倒挡齿轮9在副轴11的花键上滑动,使倒挡齿轮9直接与差速器齿轮12啮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隆鑫工业有限公司,未经隆鑫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04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