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动车辆仿真驾驶节能多自由度电动缸动感平台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72218.8 | 申请日: | 2008-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753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李椒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椒良 |
主分类号: | G09B9/04 | 分类号: | G09B9/04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魏征骥 |
地址: | 3175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辆 仿真 驾驶 节能 自由度 电动 动感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拖拉机、坦克、铲车、叉车等各种机动车辆仿真、模拟驾驶所需产生的驾驶舱动感与力感的节能多自由度电动缸的动感平台装置。
背景技术
各种机动车辆驾驶仿真设备已广泛应用于车辆设备性能检测及日常驾驶训练。综观现有国内外车辆驾驶仿真训练设备,档次较低的都没有动感平台,车辆仿真驾驶逼真度不能有效实现,且难于完成诸如单边桥、溜坡、坡道起步、冰雪天气等一系列技术课目的训练。而档次较高的仿真训练设备的动感平台,采用六只液压缸或气压缸组合成三支点六自由度的动感平台,这种结构,采用伺服阀连续控制,制造成本高,能耗高,维护费用高,且液压、气压传动噪声烦人,液压又极易渗漏污染环境,给产品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带来困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动车辆仿真驾驶节能多自由度电动缸动感平台,以解决目前车辆驾驶仿真设备的动感平台因采用液压或气压传动装置,导致结构复杂、安装困难、运输不便、制造成本高、能耗高、维护费用高,推广普及使用困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由上支承架、中支承架、下底板三层结构组成,上支承架安有三个支点,其中二个支点由可控伺服电机的电动缸经万向节伸入驾驶舱内连接,另一个支点由弹簧缸经万向节伸入驾驶舱内连接,上支承架与中支承架之间由滚珠导轨连接,水平可控伺服电机与上支承架连接,下底板通过立轴与嵌在中支承架的滚动轴承的变速齿轮连接,圆周可控伺服电机经变速箱带动再通过齿轮与变速齿轮啮合,中支承架上设置滚动轴承,通过该滚动轴承与下底板滑动连接,在底板下部固定连接定位固定架。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是:通过仿真驾驶系统的传感器实时采集的机动车驾驶操作工况,并根据场地图像数据库提供的时空数据,按车辆运动方程由计算机进行即时计算,实时作出驾驶舱姿态的控制指令,经工控电路将计算机的开关量转换成对伺服电机可控制参数。若要控制驾驶舱左右摇摆、前俯后仰,则控制上层支承架二个伺服电动缸。在常态时,伺服电动缸处于中停位置,若使平台产生左右摇摆效果,则控制二个电动缸一个上、一个下。若使动感平台产生前俯后仰,则使中停位置的两只伺服电动缸同步作向上或向下运动。若要使驾驶起步、急刹产生前冲后撞的效果,则由中层支承架安装的水平移动的伺服电动缸工作,由常态的中停位置,在计算机控制下前后伸缩,推拉上层支承架及承载在上层支承架上的驾驶舱作水平移动,实时产生冲撞的动感。若要控制驾驶舱产生甩尾动感,则将常态时处于中停位置的底板与中层支承转动机构,由计算机控制用于转动的伺服电机进行正反转,并根据甩尾值大小,控制伺服电机转动量。由此,该动感平台能全方位实现机动车驾驶时可能产生的各种驾驶动感仿真模拟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结构新颖简洁,无噪声、无漏油污染,能从根本上克服液压、气压动力装置的动感平台的各种弊端。采用上、中两层及底板支承结构,既能全方位仿真机动车辆驾驶动感,又能按需要对动感进行裁减,各取所需。将三个支承点,其中一个以无动力源的弹簧缸支承驾驶舱的大部份载荷,可以降低设备制造成本,又可降低运行能耗成本。本结构将上下运动的缸体支点伸入驾驶舱内,可有效降低驾驶舱运行重心,减少运动惯量,提高安全系数。本实用新型采用伺服电动缸,动感反应速度快,增加实时效应及动感逼真度。运输、安装、调试、使用、维修均方便。可以为车辆驾驶全面推广使用仿真设备提供条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上支承架1、中支承架2、下底板3三层结构组成,上支承架安有三个支点,其中二个支点由可控伺服电机4的电动缸5经万向节6伸入驾驶舱内连接,另一个支点由弹簧缸7经万向节8伸入驾驶舱内连接,上支承架与中支承架之间由滚珠导轨9连接,水平可控伺服电机10与上支承架连接,下底板通过立轴11与嵌在中支承架的滚动轴承12的变速齿轮13连接,圆周可控伺服电机15经变速箱16带动再通过齿轮与变速齿轮13啮合,中支承架上设置滚动轴承14,通过该滚动轴承与下底板滑动连接,在底板下部固定连接定位固定架1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椒良,未经李椒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22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麻纺牵切针梳成条机
- 下一篇:同步处理污水与固相污染物的高效水解酸化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