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端驱动阳极提升机无效
申请号: | 200810304446.8 | 申请日: | 2008-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777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发明(设计)人: | 刘坚;郭海龙;程然;陈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铝国际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C3/12 | 分类号: | C25C3/12;B66F11/00;B66F3/08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无惧 |
地址: | 100032北京金***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驱动 阳极 提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阳极提升机,特别涉及一种单端驱动阳极提升机。
背景技术:
随着铝电解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铝电解理论的深入研究,铝电解槽槽型出现了越来越大型化的趋势,目前国内已经出现350KA级以及400KA级的特大型铝电解槽投入生产,国外则出现了500KA级的特大型铝电解槽投入生产。作为铝电解槽关键部件之一的阳极提升机也随之由传统的单端驱动4吊点阳极提升机发展为分体式8吊点阳极提升机和中间驱动8吊点阳极提升机,但分体式8吊点阳极提升机(如中国专利号为CN01206019.4)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不同步的问题。中间驱动8吊点阳极提升机(如中国专利号为CN02219512.2和CN200620093690.0)由于其驱动装置设置于铝电解槽的中间,驱动装置会影响铝电解槽上部结构的配置,如下料点、槽上料箱等。同时由于结构需要铝电解槽上部结构受力支承梁设计时有一个上拱,跨度越大上拱越大,受力支承梁在受力后变形越大,现有大功率铝电解的8个螺旋起重器均是安装在受力支承梁上,导致在工作过程中8个螺旋起重器的安装精度很难保证,容易产生传动轴蹩劲,造成螺旋起重器偏磨,缩短寿命,严重时会发生传动轴与螺旋起重器卡死的现象,严重影响正常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同步性好、布局合理、可防止螺旋起重器卡死的单端驱动阳极提升机,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它包括阳极提升驱动装置1和对称设置的两螺旋起重装置2,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称设置的两螺旋起重装置2通过万向联轴节3和传动轴4相互连接组成矩形多点提升结构,阳极提升驱动装置1设置在矩形多点提升结构的一端,并且通过万向联轴节3和传动轴4与最近的螺旋起重装置2连接。
阳极提升驱动装置1安装在电解槽端部。
阳极提升驱动装置1由电动机、减速装置和换向装置构成;电动机与减速装置连接,减速装置的双出轴分别与两台换向装置连接,换向装置通过万向联轴节3和传动轴4与螺旋起重装置2连接。
阳极提升驱动装置1由电动机和减速换向装置构成,电动机的双出轴与减速换向装置连接,减速换向装置通过万向联轴节3和传动轴4与螺旋起重装置2连接。。
对称设置的两螺旋起重装置2通过支座5相互连接。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通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称设置的两螺旋起重装置通过万向联轴节和传动轴相互连接组成矩形多点提升结构,阳极提升驱动装置设置在矩形多点提升结构结构的一端,这样既解决了螺旋起重装置在提升过程中不同步的问题,又为电解槽上部结构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空间。同时螺旋起重装置与螺旋起重装置之间,螺旋起重装置与阳极提升驱动装置之间通过万向联轴节相互连接,万向联轴节的合理使用解决了本发明自身存在的超定位问题,这样即使电解槽受力支承梁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不变形,各组螺旋起重器的安装位置有高差,也不会影响阳极提升机的使用寿命,使阳极提升驱动装置(电动机)的扭矩能顺利得传递给每一组螺旋起重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1和2所示,对称布置的两螺旋起重装置2之间通过支座5相互连接,为满足大型铝电解槽作业,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称设置的两螺旋起重装置2通过万向联轴节3和传动轴4相互连接组成矩形多点提升结构,本实施例以8点提升结构为例,阳极提升驱动装置1设置在矩形多点提升结构的一端,安装在铝电解槽上,并且通过万向联轴节3和传动轴4与最近的螺旋起重装置2连接,这样既解决了螺旋起重装置在提升过程中不同步的问题,又为电解槽上部结构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空间。阳极提升驱动装置1包括两种结构,第一种由电动机、减速装置和换向装置构成;电动机与减速装置连接,减速装置的双出轴分别与两台换向装置连接,换向装置通过万向联轴节3和传动轴4与螺旋起重装置2连接(如图1)。第二种由电动机和减速换向装置6构成,电动机的双出轴与减速换向装置6连接,减速换向装置6通过万向联轴节3和传动轴4与螺旋起重装置2连接(如图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铝国际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中铝国际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3044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