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回收聚酯切片微丝制备方法和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36779.1 | 申请日: | 2008-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75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王世和;侯丽荣;王艳煜;王慧煜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世和 |
主分类号: | C08L67/00 | 分类号: | C08L67/00;C08L23/06;C08L23/12;C08K13/02;C08J5/04;D01F6/92;D01F8/14;D01F8/06;D01D5/25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收 聚酯切片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属于塑料改性领域,复合材料/合金增强材料范畴。它是一种性能优异、环境友好、附加值高、应用范围广、市场前景广阔的可改变复合材料/合金力学性能的理想增强材料。
背景技术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俗称涤纶树脂,它是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的缩聚物,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PBT)一起统称为热塑性聚酯,或饱和聚酯。
根据中国聚酯协会统计,2008年我国聚酯树脂的产量近1730.0万/t,并预测,到2010年聚酯树脂产量将达到1900.0万/t。聚酯(PET)饮料瓶具有质量轻、价格低、饮用方便、使用安全性高等优点,而且生产能耗不足玻璃瓶的一半,即环保又节能,很受食品包装行业青睐。随着饮料业的高速发展,聚酯(PET)包装瓶行业前景看好,我国软饮料产量以超过20%的年均增长率递增;进入二十一世纪,聚酯(PET)瓶年消费已居塑料食品包装之首位。然而,由于聚酯(PET)瓶多为一次性使用,各种聚酯(PET)包装瓶的大量丢弃,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已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如日本就制定了容器包装再利用法,并设立专业机构负责回收废弃的聚酯(PET)瓶;预计到2010年,欧洲将回收100多万吨以上的废聚酯(PET)包装瓶片。未來全世界範圍内對環保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为实现“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再生瓶片将代表未來技術發展的新方向。如何实现再利用这些生产过程中15~30%的边角废料和大量回收的各种聚酯(PET)包装瓶,已成为科技界急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由于再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水解和热降解”问题,因此解决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目前,聚酯(PET)回收后主要通过以下较低级的途径实现再利用:
a.重新制造聚酯(PET)瓶 再生聚酯(PET)瓶片料不能用于与食品直接接触场合,但可用于三层共挤聚酯(PET)瓶的中间层,再制成饮料瓶;
b.纺丝制造纤维 再生聚酯(PET)瓶片料可用来纺丝制成纤维,用作枕芯,褥子,睡袋,毡等;
c.玻纤增强材料 经玻纤增强的再生聚酯(PET)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和力学强度,可用来制作汽车零部件等;
d.共混改性 再生聚酯(PET)瓶片料可与其他聚合物共混,制得各种改性料(合金)。如与PE共混,可得到冲击性能改善的PET/PE合金,再如与PC共混,可得到力学性能更优异的PET/PC合金等;
e.醇解 聚酯(PET)废料在碱性催化剂存在下进行醇解,再加入二元酸酐等进行缩聚,经稀释,过滤,加入适量催化剂,可制得醇酸树脂漆。再如,在220~250℃下,将聚酯(PET)废料与多元醇反应,经溶剂化制得三维网状结构的绝缘漆等;
f.其他 废聚酯(PET)瓶还可用来制增塑剂,废聚酯(PET)瓶也可用来制备粘接剂和不饱和聚酯等。
废聚酯(PET)瓶片料还通过解聚获得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单体等化工原料。
将废聚酯(PET)瓶片料回收用于复合材料/合金的增强材料还未见专利和文献报导。
发明内容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PBT)是高度结晶性的线型,热塑性饱和聚酯。聚酯(PET)瓶质轻,透明性好,表面平滑且有光泽;耐蠕变、抗疲劳,耐摩擦和尺寸稳定性好;磨耗小而硬度高,具有热塑性塑料中最大的韧性;电绝缘性能好,受温度影响小,但耐电晕性较差;无毒、耐气候性好、化学性质稳定,抗化学药品稳定性好,耐弱酸和有机溶剂,但不耐碱;吸水率低,但不耐热水浸泡。总之,聚酯(PET)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材料,回收的各种聚酯(PET)包装瓶片经过添加成核剂和增粘处理,再通过取向拉伸便获得了类似玻璃纤维的增强材料-聚酯(PET)微丝。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回收聚酯切片微丝制备方法和用途”,以回收吹塑级聚酯(RPET/RPBT)为主要原料,在制备微丝时采用以下配方和工艺:
(按重量份计)
回收吹塑级聚酯(RPET/RPBT) 100
高密度聚乙烯(HDPE)
/聚丙烯(PP)
,/线形聚乙烯(LLDPE) 5~30
交联剂(Crosslinking agent)
/扩链剂(Chain extender)
/增粘剂(Anchoring agent) 0.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世和,未经王世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67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