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细胞电融合芯片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33272.0 | 申请日: | 2008-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49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发明(设计)人: | 阴正勤;曹毅;杨军;徐海伟;郑小林;胡宁;夏斌;杨静;许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M1/42 | 分类号: | C12M1/42;C12M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038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细胞 融合 芯片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细胞融合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细胞电融合芯片系统。
背景技术
细胞融合(cell fusion)技术在遗传学、发生生物学、动植物远缘杂交育种、免疫医学以及医药、食品、农业等应用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现代生物学中的一些最具创新性的技术,如在单抗的生产、哺乳动物的克隆以及抗癌疫苗的生产当中,细胞融合是其中最为基本的步骤。细胞融合有化学融合方法(如PEG方法)、物理融合方法,其中物理融合方法中,电场融合方法因其便于精确控制、重复性好、融合率高等优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电场融合方法具有很多优点。首先,不必象显微注射那样使用玻璃针,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对成百万的细胞进行注射;第二,与用化学物质相比,电穿孔几乎没有生物或化学副作用;第三,因为是一种物理方法,较少依赖细胞类型,因而应用广泛。实际上,对大多数细胞类型,使用电场融合方法,基因的转移效率比化学方法高得多。
细胞电融合通过几个连续的过程来实现:细胞在电场中受到介电电泳力,相互接触形成珠串,该过程称为细胞排队;在成串的细胞上施加高压电脉冲使细胞膜产生可逆击穿,形成孔洞,两细胞内液通过穿孔交换物质,最后细胞膜、细胞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细胞。
细胞在电场中的排队是基于介电电泳理论。生物细胞处于非均匀电场中时,被电场激化形成偶极子,该偶极子在非均匀电场作用力下发生运动,即介电电泳(dielectrophoresis),利用介电电泳可以控制细胞的运动,在细胞电融合过程中,利用介电电泳现象使细胞排列成串,压紧相互接触的细胞,完成细胞电融合过程所需的排队和融合后压紧。
而细胞穿孔是基于细胞膜电致穿孔效应。细胞在强电场作用下,会导致细胞膜穿孔,这种效应称为细胞膜电致穿孔(electroporation)效应。在细胞电融合过程中利用电致穿孔效应,使两接触的细胞膜穿孔,细胞间进行膜内物质交换,使细胞质、膜融合,在一定强度的电场作用下的电穿孔是一种可逆穿孔,细胞膜会在减小或撤销电场强度时回复原状,致使细胞电融合过程的膜融合。
根据上述分析,为了实现细胞电融合,最关键的是将细胞置于非均匀电场中,使细胞受到介电电泳力和强电场穿孔力。根据电场基本理论电场强度E=V/d,为了获得较强的电场强度,必须靠增加电压或缩短电极间距来实现,在细胞电融合芯片的设计中,以减小电极间距来实现高电场强度,所以,电极间距可以根据细胞大小进行设计选择,在细胞尺寸数量级范围内,产生足以使细胞膜穿孔所需电压降低至十几伏至几十伏即可,大大降低了细胞电融合信号发生器设计制造难度,提高了细胞电融合后细胞的成活率。
目前国内在细胞电融合芯片及其系统方面的研究开发较少,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微电极产生的电场强度和电场梯度较弱,不能实现较为精确的控制;在增强可视化程度方面很差,不容易(或效果不好)观察芯片内部细胞电融合过程,不利于细胞电融合过程中实时对细胞进行观察记录,不便于操控细胞。并且在加工材料选择方面,也存在材料抗腐蚀、抗氧化能力较弱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细胞电融合芯片系统,对现有的芯片系统从结构、材料、加工工艺、封装进行了重新设计,不但在融合过程中可以更加方便地观察和记录细胞融合过程,而且提高了细胞电融合芯片的抗化学腐蚀能力、耐高温高压能力、生物相容性能。
本发明的可视化细胞电融合芯片系统,包括细胞电融合芯片、PCB板和融合池,所述融合池包括内腔和设置在表面的芯片安装孔,所述芯片安装孔与内腔相通,所述细胞电融合芯片设置在PCB板上,且嵌入设置在芯片安装孔内;
所述细胞电融合芯片由硅片和玻璃片键合而成,所述硅片上设置有微电极组和微通道,所述微电极组上设置有多个微电极,所述微电极通过信号引出线与PCB板对应焊盘键合;
进一步,所述微电极呈锯齿状排列于微电极组上,设置在相邻微电极组上的微电极交错相对,微电极组之间形成连续的微通道;
进一步,所述微电极呈尖角锯齿状或矩形锯齿状排列在微电极组上;
进一步,所述硅片上设置有多个微电极组和多条微通道;
进一步,所述硅片厚度为40~60μm,玻璃片厚度为500~1000μm;
进一步,所述微电极的信号引出线采用金丝键合;
进一步,所述微电极组连接的信号引出线各自连接独立的控制信号;
进一步,所述细胞电融合芯片由表及里依次由金电镀层、金溅射层、硅片层和玻璃片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32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户外的战术手电筒
- 下一篇:一种降低轻质烃油中硫化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