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氢化茚酰胺化合物制备方法、包含其的药物组合物、及其作为蛋白激酶抑制剂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76591.2 | 申请日: | 200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96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杨旭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美迪赛医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401/04 | 分类号: | C07D401/04;C07D401/14;A61K31/506;A61P35/00;A61P29/00;A61P37/00;A61P3/00;A61P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李丙林;张英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氢化 茚酰胺 化合物 制备 方法 包含 药物 组合 及其 作为 蛋白激酶 抑制剂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类新的二氢化茚酰胺化合物,或此类化合物药学上可接受 的盐,它们的制备方法,以及含有它们的药物组合物,和它们在制备用于防 止或治疗与蛋白激酶活性异常相关的疾病,特别是与Abl,Bcr-Abl,c-Kit 和PDGFR蛋白激酶活性异常相关的疾病的药物中应用,以及它们用于防止 或治疗与蛋白激酶活性异常相关的疾病,特别是与Abl,Bcr-Abl,c-Kit和 PDGFR蛋白激酶活性异常相关的疾病的方法。
背景技术
蛋白激酶是将三磷酸腺苷的磷酸转移到蛋白质上特定的丝氨酸、苏氨 酸或酪氨酸残基上的酶。蛋白质的磷酸化导致信号传导途径的激活,对各种 各样的生物过程起了关键的作用,包括细胞生长、代谢、分化和死亡。由不 正常或不适当的蛋白激酶活性引起的异常信号已知与很多疾病相关,包括癌 症、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 管疾病等。因此,蛋白激酶是药物开发很有吸引力的靶标(Cohen,Nat.Rev. Drug Discovery 2002,1,309)。
分别位于第9号和第22号染色体的abl和bcr基因是正常的基因,其 功能仍不清楚。这两个基因相互易位产生了两个融合基因:位于22q-染色体 上的bcr-abl基因和位于9q+染色体上abl-bcr基因。bcr-abl基因是费城染色 体,它表达210kD的蛋白质(p210Bcr-Abl)。Bcr-Abl蛋白质的Abl部分含有 Abl的酪氨酸激酶,它在原型的c-Abl中是受严密调节的,但在Bcr-Abl融 合蛋白质中被连续地激活,从而导致细胞生长的失控。Bcr-Abl存在于95%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的患者中,以及10-2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的患者中。伊马替尼(Imatinib)(Gleevec)是一种Bcr-Abl酪氨酸激酶的抑制 剂,并已临床证明是一种治疗CML(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慢性髓 细胞性白血病)的有效制剂(Druker et al.N.Engl.J.Med.2006,355,2408)。 然而,尽管持续伊马替尼(Imatinib)治疗,一些CML患者在晚期或爆炸危 机阶段会复发,原因是产生对药物的抗药性。抗药性的分子基础是Bcr-Abl 的激酶结构区域出现对Imatinib抗性的变体。到目前为止,已有22种以上的 突变体报道过,最常见的是G250E,E255V,T315I,F317L和M351T等(Nardi, et al.Curr.Opin.Hematol.2004,11,35)。
c-Kit是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一种生长因子受体,是原癌基因c-kit 产生的。一旦与干细胞因子(SCF)结合,它就被激活。c-kit突变引起c-Kit酪 氨酸激酶功能的连续激活,造成独立于配体的酪氨酸激酶活性,c-Kit自身磷 酸化,以及细胞增殖失控。c-Kit在大多数胃肠道间质瘤(GIST)有过度表达。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组间质肿瘤,由消化道组织细胞的前体产生的。他们主要 发生在中年和老年人。约70%的肿瘤发现在胃中,20-30%发现在小肠中, 小于10%发现在食道、结肠、和直肠中。众所周知,胃肠道间质瘤对癌症化 疗不起作用,但可以用伊马替尼(imatinib)抑制c-Kit而得到有效地治疗, 这表明了c-Kit在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Joensuu et al.N. Engl.J.Med.2001,344,1052)。c-Kit还在其他各种人类癌症中有过量表达, 包括肥大细胞肿瘤,神经母细胞瘤,生殖细胞肿瘤,黑色素瘤,小细胞肺癌, 乳腺癌,卵巢癌和急性髓系白血病(参见Edling et al.Int.J.Biochem.Cell Biol. 2007,39,1995;Lennartsson et al.Curr.Cancer Drug Targets,2006,6,6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美迪赛医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美迪赛医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659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枕头
- 下一篇:富硒茶饮料及其配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