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交联透明质酸的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172328.6 | 申请日: | 2008-10-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41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 发明(设计)人: | 陈拓成;陈丽夙 | 申请(专利权)人: | 科妍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J3/24 | 分类号: | C08J3/24;C08L5/08;C08K5/151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87 | 代理人: | 刘国伟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交联 透明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交联透明质酸(cross-linked hyaluronic acid,cross-linked HA) 的技术。具体来说,本发明涉及一种降低产品中交联剂含量的交联透明质酸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透明质酸为一种多糖,其结构由β-1,3-葡萄糖乙酰胺(β-1,3-N-acetyl glucosamine) 和β-1,4-葡萄糖酸(β-1,4-glucuronic acid)以β-1-4键结形成分子量约为400D的双糖重 复单位,此双糖重复单位再以β-1-3键结重复连结,形成的直链高分子聚合物。其商业来 源可由菌种如链球菌属的酦酵以及动物组织如鸡冠中萃取得到。
透明质酸、其盐类或其衍生物由于不具有种属特异性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粘 弹性、保湿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而广泛应用于化妆品、生物医学、医疗器材和制药上。
直链的透明质酸在生物体内易因酵素(如透明质酸水解酵素)和自由基的作用而发 生降解,因而降低在生物体内的滞留时间,还因缺乏机械强度而限制其应用范围,故在 实际应用时,常对透明质酸进行交联,制备成可溶于水的交联透明质酸溶液或不溶于水 的交联透明质酸凝胶(hydrogel)或介于两者之间的物质,也可视需要混合两者使用。
然而,当通过交联剂进行透明质酸的交联反应以制备交联透明质酸时,常有大量交 联剂残留于产物中,而不利于应用于生物体内,目前最常用以去除或降低残留交联剂的 方法包括以透析法或以水或缓冲溶液清洗。但此类纯化方法效果有限,同时对于一端已 是键结态而另一端仍为自由态官能团的交联剂而言,并无法以透析或清洗的方式去除, 且此种含有自由态官能团的交联剂具有反应性,如美国发明专利第5808050号所示,在 动物体中使用时具有风险。
另一方面,以透析或清洗交联透明质酸尚有不易放大工艺的问题,且因在中性或接 近中性环境下纯化,无菌条件难以控制,再者,如果交联透明质酸为凝胶状态,交联程 度低的交联透明质酸因膨润大,清洗不易,得到的产物的透明质酸含量低;交联程度高 的交联透明质酸则因膨润低,残留的交联剂更加不易去除。再者,在清洗过程中,交联 程度低的透明质酸易流失,而丧失润滑性质,对于需充填于针剂中的应用,需另外添加 直链或交联的透明质酸溶液以增加其润滑性质。
美国发明专利第4716154号揭示一种无菌、不含热源的交联的透明质酸制法,可作 为眼球的玻璃状液(vitreous humor)取代物。此合成方式是以多官能团交联剂,在碱存 在下,在高温如50℃下进行交联反应2小时,反应后置于室温过夜,由于残留有未反应 的交联剂,接着将所得胶体切成小块后,以蒸馏水清洗24小时,再以沸腾的生理食盐水 清洗8小时,得到固含量0.23%~1.2%的胶体。所述专利文献强调因此方法残留有未反应 的交联剂,彻底清洗所合成的胶体极端重要且不可缺少。此方法的缺点包括有:(1)需 有复杂的胶体纯化步骤;(2)因以沸腾的生理食盐水去除交联剂,使胶体膨润而仅得到 固含量偏低的胶体,如需提高固含量,则需额外步骤;(3)需重新在生理缓冲溶液中膨 润,以调整其渗透压和酸碱值,不利于工业上使用。
美国发明公开第2006/0194758A1号将高、低分子量的透明质酸混合反应,产生一种 单相的具良好机械性质的胶体,改良了可注射性,但此方法在50℃交联反应结束后,未 经透析纯化前残留大量未反应的交联剂,其浓度超过300ppm以上,之后通过透析法以 纯化试图去除交联剂,但其效果不佳,难以有效去除未反应且自由态的交联剂,也无法 去除已为键结状态但交联剂的另一端尚具自由态官能团的交联剂。
美国发明公开第2005/0281880A1号揭示一种可注射凝胶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包含: 在一个密闭容器内,交联一种或多种聚合物形成胶体;清洗所述胶体;纯化所述胶体; 均质所述胶体形成凝胶。所述方法使用了高浓度双官能团或多官能团交联剂,有上述键 结态交联剂残留的问题。再者,胶体清洗、纯化的时间需2至3天,由于此时溶液的酸 碱值已接近中性,产生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科妍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科妍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23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