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肠病毒的快速检测试纸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47353.9 | 申请日: | 2008-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03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万志静;万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志静;万志强 |
主分类号: | G01N33/569 | 分类号: | G01N33/569;G01N33/577;G01N33/5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18北京市朝阳区楼***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肠病毒 快速 试纸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肠病毒的快速检测试纸以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是检测可导致手足口 病的肠病毒EV71和Coxsackievirus A16病毒的快速检测试纸。
背景技术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 行的报导,是由肠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 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 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CoxAsckievirus)A16型(CoxA16)和肠道病 毒71型(Enterovirus71.EV 71)最常见。
澳大利亚和美国、瑞典一样,是最早出现EV 71感染的国家之一。1972~1973年、1986 年和1999年澳大利亚均发生过EV 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CNS),一些 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CNS为主 要临床特征的EV 71流行,仅保加利亚就超过750例发病,149人致瘫,44人死亡。英国1994 年4季度暴发了一起遍布英格兰威尔士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监测哨点共观察到952 个病例,为该国有记录以来的最大一次流行,患者大多1~4岁,大部分病人症状平和。该国 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资料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其它国家如意大利、 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也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 和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 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 A16感染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均为EV 71引起,主要临 床症状为手足口病,病情一般较温和,但同时也观察到伴无菌性脑膜炎的病例。1997~2000 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 71、Cox A16均有分离,EV 71毒株的基因型也与以往不同。 20世纪90年代后期,EV 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 71引起的手 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岁, 病程仅2天,100%发热,62%手足皮疹,66%口腔溃疡,28%病症发展迅速,17%肢软瘫, 17例胸片显示肺水肿。
年3月份以来,我国安徽省阜阳市也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手足口病疫情。截至5月1日,安徽 阜阳累计报告手足口病3321例,其中22例死亡;有978例正在住院治疗,其中重症病例48人, 病危10例;正在接受门诊治疗1209人;已治愈1112人。EV71感染引起重症的比例高于其他类 型肠道病毒,重症患儿病死率较高,目前尚无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因此,能够及时检测出 患者体内携带的EV71病毒和Cox A16病毒,有助于及早发现并控制疫情,对患者及早治疗, 挽救生命。
目前,检测肠道病毒,国内外多采用病毒分离、免疫荧光法、PCR等检测手段。病毒分 离法耗时太长且成本较高;免疫荧光法需要昂贵的荧光显微镜且标本不易保存;PCR方法不 能区别有感染毒力的病毒和死病毒,同时上述方法均需专业人员操作。
正是因为现有检测方法的落后,因此开发出使用方便,检测灵敏,价格低廉的检测产品 是当务之急。
颜色颗粒免疫层析分析为肠病毒的检测提供了一个新的检测途径。免疫微粒技术是利用 高分子材料合成一定粒度大小的固相微粒作为载体,包被上具有特异性亲和力的各种免疫活 性物质(抗原或抗体),用于免疫学及其他生物学检测与分离的一项技术。作为载体的微粒通 常是以某种高分子有机单体为原料,经过乳液聚合、悬浮聚合及辐照聚合等高分子聚合方法 制备而成。由于制备材料及工艺不同,微粒的种类繁多,现已制成惰性微粒如聚苯乙烯胶乳 微粒、活性微粒如羧化聚苯乙烯微粒、磁性微粒及标记微粒(用同位素、荧光素或酶标记)等 四大类微粒,数量多达几十种。将制备好的微粒与抗原(或抗体)经物理吸附、化学偶联及生 物素亲合素桥联法等致敏方法形成免疫微粒。广泛应用于各种可溶性大分子物质的检测、分 离与纯化、细胞标记与识别等。近年来,微粒技术在核酸分子杂交、DNA与RNA的分离及 PCR等研究领域亦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志静;万志强,未经万志静;万志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73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应用系统实现方法
- 下一篇:具有扩散结合的钛构件的液相色谱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