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压汽油机空气管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17206.7 | 申请日: | 2008-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395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张扬军;魏玮;陈涛;诸葛伟林;郑新前;汪茂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B37/00 | 分类号: | F02B37/00;F02B29/04;F02B4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文宝 |
地址: | 100084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压 汽油机 空气 管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油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增压汽油机空气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节能减排的要求提高,汽油机增压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但由于汽油机进气增压后容易发生爆震等问题,其增压比受到限制。国外研究表明,进气温度是影响爆震的主要原因。如果能够控制进气温度,就能进一步提高增压比,使得节能减排效果更为明显。
现在普遍采用的进气冷却是采用中冷器,通过与外界的热交换实现降温。但是中冷器存在部分工况冷却效果不理想,以及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等问题。透平制冷则利用制冷循环的原理对进气进行冷却。该技术50年代曾在天然气内燃机中有所运用。但由于经济成本高、设计匹配难度高,以及技术难度高等原因一直没有在柴油机和汽油机上实际运用。但近些年,随着节能减排法规的进一步加强,该项技术的市场前景再度引起关注。
此外,汽油机增压普遍存在低速扭矩不足的问题。双涡轮增压技术是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已在实际生产中运用。低速工况下,排气经过低速小排量涡轮,带动压气机,从而更好的利用低速排气能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增压汽油机空气管理系统,包括:主压气机、双效涡轮气压机,中冷器,主涡轮,以及双效涡轮,中高速工况时,双效涡轮串联在中冷器后,其后依次串联气缸和主涡轮,双效涡轮起到透平制冷的作用;低速工况时,中冷器、气缸和主涡轮串联后,再串联双效涡轮,双效涡轮起到提高输出扭矩的作用。
所述主压气机和双效涡轮气压机合并为压气机,并且压气机和双效涡轮、主涡轮同轴布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可以实现透平制冷和双涡轮增压双重功能,可更好的控制进气温度,允许更高的增压比和提高低速扭矩;系统在高、中、低不同转速下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使得不同工况下,系统的工作状态得以优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系统的中高速工况时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种系统的低速工况时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种系统的中高速工况时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种系统的低速工况时的流程示意图。
图中标号:
1-气缸;2-中冷器;3-双效涡轮气压机;4-双效涡轮;5-主压气机;
6-主涡轮;7-第一阀门;8-第二阀门;9-第三阀门;10-第四阀门;
11-第五阀门;12-压气机。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增压汽油机空气管理系统,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系统的中高速工况时的流程示意图,主压气机5、双效涡轮气压机3、中冷器2、双效涡轮4、气缸1和主涡轮6依次串联。气体经过主压气机5被压缩增压后,进入双效涡轮压气机3,二次增压;然后进入中冷器2,通过与冷却介质的热交换,得以冷却;然后气体经过第一阀门7和第二阀门8进入双效涡轮4,通过膨胀,使进气温度降低,通由第三阀门9和第四阀门10进入气缸1;气体在气缸1内燃烧做功后,经过主涡轮6和第五阀门11排出。当进气温度满足要求时,可通过第一阀门7和第四阀门10的控制对双效涡轮4进行旁通,气体从连接第一阀门7和第四阀门10的气道直接通过,减少因为膨胀引起的压力损失。
实施例2
图2为本发明第一种系统的低速工况时的流程示意图,主压气机5、双效涡轮气压机3、中冷器2、气缸1、主涡轮6和双效涡轮4依次串联。气体经过主压气机5被压缩增压后,进入双效涡轮压气机3,二次增压;然后进入中冷器2,通过与冷却介质的热交换,得以冷却;然后气体经过第一阀门7和第四阀门10进入气缸1,气体在气缸1内燃烧做功后,经过主涡轮6,由于低速工况下气流量较小,气体在主涡轮6处膨胀比接近1;然后气体通过第五阀门11和第二阀门8,进入双效涡轮4,排气在双效涡轮4处得以膨胀,为进气增压提供能量。
仿真结果证明:采用双效涡轮系统结构后,可以在保持进气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进气压力从1.6bar提高到2.0bar。中高速工况下的输出转矩和功率提高约10%;低速工况下,扭矩提高约11%。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72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压断路器触指触头铆压机
- 下一篇:防爆交流接触器模块的外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