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禹白附抗艾滋病的新用途及其有效部位的提取分离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810115715.6 申请日: 2008-06-27
公开(公告)号: CN101322782A 公开(公告)日: 2008-12-17
发明(设计)人: 温瑞兴;杨怡姝;李泽琳;王晓艳;马洪涛;王小利;艾萍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工业大学
主分类号: A61K36/888 分类号: A61K36/888;A61P31/18;B01D15/08;A61K125/00;A61K127/00;A61K131/00;A61K135/00
代理公司: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张燕慧
地址: 100029***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禹白附抗 艾滋病 用途 及其 有效 部位 提取 分离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艾滋病防治药物,具体涉及具有艾滋病病毒抑制活性的天然药物提取物,更具体地涉及禹白附抗艾滋病病毒的新用途及其有效部位的提取分离方法。

背景技术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所导致的以全身免疫系统的严重损害为特征的,患者易于发生机会性感染以及肿瘤的各种临床综合征。全球约95%以上的HIV感染是由HIV-1造成的。

自1981年美国报道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艾滋病在全球迅速蔓延,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灾难。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于2007年11月底共同发布的《2007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最新报告》结果显示,2007年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250万,同时全球又约有210万人死于艾滋病,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人数达到3320万。自1981以来,全球已有超过2500万人死于艾滋病。而在我国形势也不容乐观,2007年,中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对中国艾滋病疫情进行了新的估计,根据最新评估结果,截止2007年底,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0万,其中艾滋病病人8.5万(8万~9万人);2007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万(4万~6万人),因艾滋病死亡2万(1.5万~2.5万人)。

要从根本上防治艾滋病,疫苗是最好的选择。一个理想的疫苗应该是广谱、高效、低毒、价廉。然而由于艾滋病毒的高度变异及强大的逃逸功能,使得疫苗的研究变得十分艰难,在可预见的将来,这样的疫苗要获得成功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研发具有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仍是一个十分艰巨且迫切的任务。

HIV-1为RNA逆转录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慢病毒亚属(Lentivirus),是一种直径约为100nm的球状病毒颗粒,病毒最外层为包膜,是由细胞的胞浆膜和嵌于其中的病毒糖蛋白(外膜蛋白gp120和跨膜蛋白gp41)组成的脂质双层膜,膜内侧紧贴p17基质蛋白,病毒的核心部分呈截头圆锥状,是由p24衣壳蛋白(capsid,CA)及两条单链正链RNA和酶(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组成。

HIV-1的复制周期包括:与受体结合(吸附),融合,脱衣壳,逆转录,整合,转录,翻译,组装、成熟和出芽等9个步骤,HIV-1的复制周期见图1-2所示。当HIV-1侵入人体后,HIV-1首先通过其表面糖蛋白gp120特异性地识别CD4细胞(主要是T细胞和巨噬细胞),并与细胞膜受体CD4紧密结合,导致gp120的构象发生改变,继而与细胞膜上的协同受体CXCR4或CCR5结合,诱导HIV-1 gp41融合蛋白在细胞膜上打孔。然后,病毒除包膜以外的所有成分全部通过穿孔进入淋巴细胞内部;病毒核心部分进入宿主细胞后,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病毒的单链RNA逆转录为双链DNA,双链DNA在整合酶的作用下与宿主细胞染色体DNA整合形成前病毒(provirus);HIV前病毒在细胞里可以长期潜伏,也可随着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首先前病毒基因利用宿主细胞的酶系统转录生成基因组RNA和信使RNA,信使RNA翻译生成病毒的各种蛋白及酶类;病毒基因组RNA与新产生的HIV蛋白质和酶类一起组装形成新的病毒颗粒,形成的颗粒通过芽生的方式从宿主细胞膜获得包膜而释放出来。新生成的病毒再去感染其它的CD4细胞,从而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损害,造成人体免疫功能的低下,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从理论上讲,HIV-1复制周期各个阶段中所涉及的蛋白都可作为研发抗HIV-1药物的作用靶点,但实际上,20多年来抗HIV/AIDS药物的研发主要针对HIV-1的逆转录酶、蛋白酶、整合酶以及吸附融合蛋白过程进行的。到目前为止,经美国FDA批准的用于治疗艾滋病的29种药物(包括复方制剂fixed-dose combinations)可归划为5大类,分别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ucleoside/Nucleotide Reverse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RTIs)、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NRTIs)、整合酶抑制剂(Integrase Inhibitors)、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s,PIs)、融合抑制剂(Entry/Fusion Inhibitors)。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57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