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实现紫外光响应的硅器件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69342.3 | 申请日: | 2008-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700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汪朝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31/102 | 分类号: | H01L31/102;H01L31/103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侯懋琪 |
地址: | 400065重庆市南***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紫外光 响应 器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响应器件,尤其涉及一种能实现紫外光响应的硅器件。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紫外电耦合器件(CCD)及紫外硅光电探测器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宽广,如大型光谱仪、生物学的研究、电力安全告警、导弹告警等领域,这些高、精、尖领域对紫外CCD及紫外硅光电探测器的性能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这也对紫外CCD及紫外硅光电探测器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标准。
传统结构的CCD(电荷耦合器件)或硅光电探测器对波长小于350纳米的紫外光没有响应,是因为紫外光子不能到达硅或光生电子不能被有效收集;紫外光在硅里的穿透深度很浅,波长为300纳米的紫外光在硅里的穿透深度仅有65纳米。
目前CCD或硅光电探测器实现紫外响应的措施是采用荧光变频或背照;
其中,荧光变频是在CCD的表面淀积一层荧光膜,小于400纳米波段的光子被荧光膜吸收并激发出可见光;该技术需要增加专门的工艺,这就提高了成本,而且降低了成品率,不仅如此,二次发光还会使得图像的分辨率下降。
背照是在CCD正面工艺完成后,用机械抛光或化学腐蚀的方法,使CCD减薄到15微米左右的厚度,比常规的纸还薄;该工艺需要专门的设备,工艺复杂、成品率低、成本高。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实现紫外响应的措施都存在空间分辨率低、工艺复杂、成品率低、成本高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能实现紫外光响应的硅器件,它包括:钝化层、N型区、P型区,其创新点在于:所述的N型区和P型区并排在钝化层一侧,且三者间互相连接。
所述的钝化层为SiO2。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工艺简单且与现有技术兼容,成本低廉,提高了响应波长的范围。
附图说明
附图1,传统CCD光敏区结构或传统硅光电探测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2,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标有耗尽区的传统CCD光敏区结构或传统硅光电探测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4,标有耗尽区的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传统CCD光敏区或传统硅光电探测器对300纳米紫外光的响应效果图;
附图6,本发明的结构对300纳米紫外光的响应效果图;
附图中:钝化层1、N型区2、P型区3、耗尽区4,图中箭头方向为光子进入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1,传统CCD光敏区结构或传统硅光电探测器结构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结构中钝化层1、N型区2、P型区3层层纵向排列;参见附图3,光子从钝化层1一方进入,要经过N型区2才能到达耗尽区4,由于光生电子只有到达耗尽区才能被有效收集,而传统结构的这种光子进入方式使得波长小于350纳米的紫外光生电子无法被有效收集,因此传统结构的CCD光敏区或传统硅光电探测器对波长小于350纳米的紫外光没有响应。
参见附图2,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它包括:钝化层1、N型区2、P型区3,它与传统结构的区别之处在于:N型区2和P型区3并排在钝化层1一侧,且三者间互相连接,这种结构使N型区2、P型区3和耗尽区4三个区域并排在钝化层1一侧,耗尽区4与钝化层1间零间距;参见附图4,标有耗尽区的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光子入射后只需经过钝化层1就可直接到达耗尽区4,这比传统结构中光子入射的路径更短,即在相同情况下本发明的结构比传统结构能收集更多的光子。
本发明结构与传统结构另一个明显的不同点在于:本发明结构中的钝化层1为一单层的SiO2,而传统结构中的钝化层1为Si3N4和SiO2双层结构。Si3N4的禁带宽度为5电子伏,对应的本征吸收波长为248纳米,即Si3N4的存在对波长小于248纳米的紫外光有较强的吸收,为了提高紫外光的吸收,本发明的结构去掉了Si3N4而仅保留SiO2作为唯一的钝化层1,经过可靠性试验,Si3N4的去掉未对器件的可靠性带来影响。
对CCD来说,P型区3通常采用衬底浓度,P型区3不需额外掺杂,N区通常在埋沟注入时一起形成;对硅光电探测器来说,N型区2及P型区3的浓度视光敏单元的尺寸来定,目的是使耗尽区面积尽量大,让尽量多的紫外光子落入耗尽区而不是落入中性区(N型区2或P型区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934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31-00 对红外辐射、光、较短波长的电磁辐射,或微粒辐射敏感的,并且专门适用于把这样的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的,或者专门适用于通过这样的辐射进行电能控制的半导体器件;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这些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
H01L31-02 .零部件
H01L31-0248 .以其半导体本体为特征的
H01L31-04 .用作转换器件的
H01L31-08 .其中的辐射控制通过该器件的电流的,例如光敏电阻器
H01L31-12 .与如在一个共用衬底内或其上形成的,一个或多个电光源,如场致发光光源在结构上相连的,并与其电光源在电气上或光学上相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