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医用防护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52504.2 | 申请日: | 2008-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082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杨文芳;顾振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D06N3/18 | 分类号: | D06N3/18;D06N3/12;A41D13/12;A41D31/00;B32B27/40;D06M13/44 |
代理公司: | 天津佳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廖晓荣 |
地址: | 30016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医用 防护服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功能纺织品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具体为一种兼顾透湿性与阻隔性以及良好阻燃性的高性能医用防护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国际专利分类号拟为Int.C1.D06M 13/00(2006.01)。
背景技术
当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传染性病毒(菌)对人们的潜在侵入机会并未减少,例如,2003年“非典”爆发期间,因防护不到位曾导致医患人员大量感染,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因此,配备不同防护需要的防护服对保护医患人员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非常重要。
发达国家对医用防护服装研究比较系统,并根据不同需要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医护人员可以根据不同需要配备相应的防护服装。例如根据可致病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使用的环境条件、潜在的危险程度的不同,把防护服装分成三类:第一类是针对血液传染病与空气传染病的防护服,包括对艾滋病、肝炎、肺结核、流感等传染病防护的手术服、口罩、手套等;第二类是针对手术使用的部分防护服或全部防护服,某些传染病只需要部分防护即可,例如防止血液传染的手术服,其关键部位有腕关节至肘部与前胸至膝盖,而其他部分在手术中被血液喷溅的可能性很小,但某些传染病如SARS,则需要全身防护;第三类是同一手术中不同等级的防护服,主刀医生、协助医生和护士的手术服应根据与病人血液、体液的接触情况有性能上的等级差别,而且手术服的防护性能随着手术类型、血液、体液量的不同而有差别。美国医疗器具开发协会(AAMI)组织制定的标准AAM将防护服装分为四级,级别越高防护性能愈好。这四级标准是:一级防护服的透水量≤4.5g/m2;二级防护服的透水量≤1.0g/m2、静水压≥2.0kPa;三级防护服的透水量≤1.0g/m2、静水压≥5.0kPa;四级防护服应能阻挡人工血与血载噬菌体的渗透。在澳大利亚的防护标准中,医用防护服分为基本防护服、中级防护服和高级防护服3种。这3种防护服要求对细菌的过滤效率(BFE)必须分别达到86%、93%和95%。
我国医用防护服及材料的研发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直至“非典”爆发之前,医用防护服仍以棉质梭织物和普通非织造布为主,虽有少量的橡胶涂层织物及闪蒸法一次成型滤材制作的防护服、口罩等医用防护品,也功能单一,性能较差。因此,在我国急需研发不同防护要求的各类医用防护服材料。
目前先进的医用防护服材料及其制备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非织布材料、PTFE复合微孔膜层压材料和涂层材料。对于非织造布医用防护服材料以纺粘-熔喷-纺粘的非织造复合材料(SMS)性能最好,SMS材料是由纺粘和熔喷两种工艺相结合而生产的,即采用纺粘和熔喷工艺在同一生产线上形成纺粘/熔喷/纺粘的纤网,经热轧加固形成两个外层为纺粘布,中间层为熔喷布结构的SMS复合材料(方一鹏,赵英辉,医疗防护用SMS非织造布的性能和生产技术探讨[J],产业用纺织品,2006,188(5):24-27)。但纺粘布均匀性和屏蔽性能欠佳、阻隔过滤效率一般为80-90%,不能满足重症区对阻隔性能的要求,且手感较硬、有纸质感,舒适性能不好;而熔喷法非织造布强度低、伸长大、尺寸稳定性差,易加工性和服用性不足。
涂层材料是一种在基布上直接涂覆树脂胶,树脂胶形成的薄膜作为阻隔层的医用防护服材料。该材料多选用梭织物作为基布,做阻隔层的树脂涂层剂主要有橡胶、PVC和PU三种,通过浸涂、刮涂的方式将涂层胶涂覆到基布织物表面,经烘干成膜制备而成。这类防护材料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细菌阻隔功能、容易获得较高的静水压,加工性强,可缝制各种款式和要求的防护服,服装缝合处易做密封粘贴处理。但以涂覆橡胶或PVC做阻隔层的材料不透湿(或透湿性极低),舒适性差,不能满足使用要求;而涂覆PU做阻隔层的材料拒水、拒液性不能满足防护要求,透湿量偏低,性能不够理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工业大学,未经天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25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