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货车超载在线自动预判断方法及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50881.2 | 申请日: | 2008-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380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发明(设计)人: | 席建锋;王双维;丁同强;曹晓琳;任园园;何晓华;张盛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017 | 分类号: | G08G1/017;G06K9/00;G06K9/66;G07B15/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齐安全;张晶 |
地址: | 130012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货车 超载 在线 自动 判断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线快速识别车辆类型并对其是否超载、超载程度进行预判定的实时检测的方法与预判断系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货车超载在线自动预判断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一.车型自动分类
车型分类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保证车辆类型间收费的公平性,对车流量进行自动统计,以及对车辆超重自动预判定的协助。
车型自动分类AVC(Automatic Vehicle Classification)是现代技术的综合体现,它通过检测车辆本身固有的物理参数,在一定的车型分类标准下运用适当的分类识别算法,主动地对车辆进行分型。目前,现有车辆自动分类技术都是通过车辆检测器检测车辆的车型特征来实现分类的,其方法主要有轮廓扫描、车轴计数、电磁感应线圈检测、动态称重、基于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的车牌或车型自动识别等。
1.轮廓扫描
轮廓扫描的目的在于获取车辆的外形信息(主要是几何尺寸),从而对车辆进行分类。扫描一般使用无线电波或者红外线,更先进的则使用激光。但此方法对环境能见度特别敏感,并且对于外形相近的客车和货车分类效果很差。
2.车轴计数
车轴计数就是利用某种方法对车辆的轴数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作为车辆分类的一种标准。但由于车轴数在车辆分类的标准中不是主要因素,所以应用这种方法判定车型容易存在较大的误差,因此车轴计数的识别技术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与其它系统配合工作。
3.电磁感应线圈检测
电磁感应线圈检测就是利用不同车型的底盘结构和铁磁物质分布的不同,电流变化引起的磁场的变化也不同,系统根据感应曲线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类型的车辆。但是在实施中需要将线圈埋入地下,设备还会受到车辆挤压,因此具有破坏路面、可移动性差、容易损坏、寿命短等缺点,同时受车辆行驶速度和其它干扰因素等影响,获得的车辆特征曲线对车辆的分类效果不理想,所以很少单独使用,通常作为其他系统的辅助装置。
4.动态称重
动态称重属接触式被动检测技术,当车辆通过埋入路面下的检测器时,检测器受力产生形变,根据回传信息对车辆进行检测,可测量车辆的轴重、轴距、总重、车速等,并按预先制定的车型分类表,自动识别车型。但由于其技术还不够成熟,加之设备安装复杂、寿命短,温度、车辆振动、道路质量等都会对系统精度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在车辆检测和车型分类中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5.基于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
运用视频图像技术来判别车型、统计交通流量一直是交通界研究的热点,并且已经在少数公路上进行了应用。这种方法通过设置在高速公路入口或沿线的视频摄像头,将过往车辆的图像全部摄入,再将图像信息传输到高速公路监控管理部门进行处理。其技术原理是利用运动分割与模型匹配等方法对车辆外形、色彩特征做出判断,或者从车牌的各种特征中查找出车辆类型的相关信息。如果车牌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等特征对应不同的车辆类型,那么由此就可以对车辆进行分类。而且,对车牌的进一步识别可读出车牌上的具体号码,根据这个号码就可以在相关的资料(如车辆牌照的登记记录数据库)中搜索,得到车辆类型的详细信息。它的优点是能够准确、快速地得到包括车型在内的高速公路上发生的各种事件的全面信息,且检测效果不受交通量变化的影响。这种方法的缺点则主要是由于视频检测技术自身存在的成本高、工作条件苛刻造成的:一个视频检测点的建设成本至少在2万元人民币,并且运用视频技术得到的图像信息量很大,后期处理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另外,视频检测技术受能见度、光照等条件的影响较大,在大雾、雨雪、灰尘等不良天气情况下,检测效果大幅下降。当然,由于存在阴影、图像叠加、信息量大等不利因素,利用车辆外形特征识别车型的方法还有待在实时性、识别率等方面进一步提高。
6.车辆自动识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08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