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固定化α-氨基酸酯水解酶及其制备与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810044881.1 申请日: 2008-03-04
公开(公告)号: CN101525603A 公开(公告)日: 2009-09-09
发明(设计)人: 熊辉;斯克利亚仁科·安娜;蒋用;库偌什金娜·瓦连金娜;王明蓉;萨塔偌娃·热尼;胡远辉;克列斯季安洛瓦·伊琳娜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俄罗斯联邦国营企业工业微生物遗传育种国家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N9/16 分类号: C12N9/16;C12N11/02;C12P35/00;C12P37/00
代理公司: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陶 红
地址: 610051四川***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固定 氨基酸 水解 及其 制备 应用
【说明书】: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酶法合成氨基头孢菌素和氨基青霉素的非均相生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α-氨基酸酯水解酶(α-amino acid ester hydrolases,AEHs)是一类酶,它们能催化水解α-氨基酸酯和各种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的酰胺键,也能经α-氨基酸衍生物(酯或酰胺)对7-氨基头孢烷类和6-氨基青霉烷类进行N-酰化反应。相似的底物特点使得这类酶可用于侧链α-位含氨基的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即氨基头孢菌素类和氨基青霉素类)合成的生物催化剂(biocatalysts)。 

对α-氨基酸酯水解酶结构的研究表明,这类酶属于α/β-折叠水解酶,在活性位点上含有丝氨酸-组氨酸-天冬氨酸(Ser-His-Asp)三元催化组合。α-氨基酸酯水解酶在酶的结构、活性位点的组成、底物特点和催化性能方面均不同于β-内酰胺酰化酶(例如青霉素G酰化酶)。β-内酰胺酰化酶在结构上属于N-末端水解酶,β-链的N-末端是活性位点,在催化时扮演亲核剂的作用。 

关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daceae family)菌种产生α-氨基酸酯水解酶类用于α-氨基β-内酰胺抗生素的合成的描述可参见如下文献:Pat.GB1382255(1975);Takahashi T.,Kato K.,Yamazaki Y.,et al.Jpn.J.Antibiot Suppl.30S:230(1977);Willner D.,Crast L.B.Pat.CA1044627(1978);КocгopдC.Γ.,Beйтлaндy.Пaт.RU2136759(1999);Geun C.T.Jun P.H Pat.KR20010069097(2001)。几种菌产生的α-氨基酸酯水解酶的生化、理化性质和催化性能如下:混浊醋杆菌(Acetobacter turbidans)参见(Ryu Y.W.,Ryu D.D.Y.Enzyme Microb.Technol.9:339(1987));柑桔黄单孢菌(Xanthomonas citri)参见(Kato K.,Kawahara K.,Takahashi T.et al.Agric.Biol.Chem.44:1069(1980);Kato K,Kakinuma A.Agric.Biol.Chem.44:1663(1980));红纹黄单胞菌(Xanthomonas rubrilineans)参见(Кpecтьянoвa И.H.,Увapoв H.H.,PyдeнcкaЯ Γ.H.и дp.Биoxимия55(12):2226(1990);Blinkovsky A.M.,Markaryan A.N.Enzyme Microb.Technol.15:965(1993));对黑色极毛杆菌(Pseudomonas melanogenum)的研究最为广泛(Kim D.J.,Byun S.M.BBA-Protein Struct.&Molecul.Enzymol.1040(1):12(1990))。这些酶的亚结构已经得到证明。黑色极毛杆菌(Pseudomonas melanogenum)产生的酶由两个分子量为70000-72000的亚基组成,混浊醋杆菌、柑桔黄单孢菌和红纹黄单胞菌产生的酶则由四个具有类似分子质量的亚基构成。不同来源的α一氨基酸酯水解酶在生化和催化性能上是相似的。已经确定柑桔黄单孢菌和混浊醋杆菌产生的酶的晶体结构以及酶活性位点的组成,并已克隆出酶的基因:柑桔黄单孢菌见[Laan Van Der M.,Polderman-Tijmes JJ.,Barends T.R.M.Int.Pat.Appl.WO02086111(2002);Barends T.R.M.,Polderman-Tijmes J.J.,Jekel P.A.et al.J.Biol.Chem.278:23076(2003);Okubo A,Nagaoka T.,Yokota S.et al.Iht.Pat.Appl.WO02086127(2002)];混浊醋杆菌见[Laan Van Der M.,Polderman-TijmesJ.J.,Barends T.R.M.Int.Pat.Appl.WO02086111(2002);Polderman-TijmesJ.J.,Jekel PA.,Jeronimus-Stratingh C.M.et al.J.Biol.Chem.277:28474(2002)]。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俄罗斯联邦国营企业工业微生物遗传育种国家研究所,未经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俄罗斯联邦国营企业工业微生物遗传育种国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48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