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组装式神经微探针阵列的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35866.0 | 申请日: | 2008-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409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吕尊实;周嘉;黄宜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4 | 分类号: | A61B5/04;A61B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陆飞;盛志范 |
地址: | 2004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装 神经 探针 阵列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神经微探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装式神经微探针阵列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神经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神经系统的探索从没有停止过,特别是近几十年,随着信息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人们对神经系统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开发了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器件,例如,心脏起博器、人工耳蜗,人们也正在研究人工视网膜的制作。不管是研究神经系统,还是制作神经假肢,都离不开通向神经系统的桥梁——神经微电极或微探针。微加工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人们制作神经微电极的方法,很多实用的神经微电极得到了开发,有基于硅微加工的,也有基于柔性聚合物的。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的制作神经微探针阵列的方法,把金属微电极与对应的柔性互连线电镀焊接在一起,形成微探针阵列,封装固定焊接处后,电化学腐蚀出微电极的针尖,然后用聚对二甲苯封装除引脚外的整个器件,最后用反应离子刻蚀去掉探针尖处的聚对二甲苯。这种制作方法结合了金属探针和柔性互连线的优点,金属探针有足够的强度刺入神经组织,柔性互连线对神经组织的损伤小,所以这种神经探针更适合长期的植入,这种加工神经探针的方法比较容易实现,成本相对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成本较低、实施方便的制作神经微探针的新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制作神经微探针阵列的方法,是用电镀的方法把金属探针焊接在柔性互连线的微孔阵列中,实现微探针阵列与柔性互连线的电学互连,电化学腐蚀针尖并对整个器件封装,完成神经微探针的制作。
本发明提出的组装式神经微探针的制作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a)用微加工的方法制作柔性互连线,一端为金属微孔阵列,用于组装金属探针,另一端为外接插脚,用于连接探测器;
(b)制作与柔性互连线微孔阵列相匹配的插槽,并通过插槽截取比插槽厚度长0.8~1.2mm的金属线段,用作金属微探针;
(c)把金属微探针穿过柔性互连线的微孔阵列并安装在插槽内,用双面胶固定;
(d)把固定好的一端放进镀铜溶液中,外接引脚与电镀电源的阴极连接,对金属微孔阵列进行电镀,直到金属微探针与柔性互连线一端的微孔焊接在一起,实现金属微探针与柔性互连线的组装;
(e)用光刻胶封装电镀的金属微探针阵列,使微探针阵列与柔性互连线的微孔端结合更加牢固;
(f)将金属微探针阵列与插槽分离,用电化学腐蚀的方法腐蚀出微探针针尖;
(g)除插脚外对整个器件涂敷聚对二甲苯,反应离子刻蚀去掉微探针尖端的聚对二甲苯,露出微探针针尖。
这种制作方法结合了金属探针和柔性互连线的优点,金属探针有足够的强度刺入神经组织,柔性互连线对神经组织的损伤小,所以这种神经探针更适合长期的植入。本发明制备神经探针的方法比较容易实现,成本相对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组装微探针阵列的柔性互连线示意图。其中(I)为整体图,(II)为微孔阵列端,(III)为插脚端。
图2为用于固定探针阵列与柔性互连线的插槽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为柔性互连线,2为微孔阵列,3为插脚,4为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
制作32通道组装式神经微探针阵列,微探针金属为钨,制备步骤如下:
(a)用微加工的方法制作柔性互连线,一端为4×8的金属微孔阵列,每个微孔直径为200微米,另一端为外接插脚,相邻间距为500微米左右,可以与对应的连接器连接,如图1;
(b)制作与柔性互连线通孔阵列相匹配的插槽,如图2,并在插槽的帮助下截取比插槽厚度长约1mm的钨线段,用作金属微探针;
(c)把钨探针穿过柔性互连线的微孔阵列并安装在插槽内,用双面胶固定;
(d)把固定好的一端放进镀铜溶液中,外接引脚与电镀电源的阴极连接,对金属微孔进行电镀,直到钨探针与柔性互连线的微孔焊接在一起;
(e)用少量SU8光刻胶封装涂抹在探针阵列的电镀焊接处,100-130℃加热约3-3.5小时,使溶剂挥发,自然冷却,在紫外光下曝光20-25分钟,然后在90-100℃后烘4-5小时,使SU8充分反应凝固;
(f)将钨探针阵列与插槽分离,在1M的NaOH中电化学腐蚀出钨探针针尖;
(g)对整个器件涂敷聚对二甲苯,厚度约为14-18微米,反应离子刻蚀去掉探针尖端的聚对二甲苯,露出探针针尖,针尖的大小可以决定探针的阻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58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