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泥憎水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35266.4 | 申请日: | 200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003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施晓旦;李丽;王养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东升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7/42 | 分类号: | C04B7/42;C04B24/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余明伟 |
地址: | 200235上海市徐***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泥 水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用水泥憎水剂及其制备方法,尤其适用于气泡混合轻质混凝土中的水泥憎水剂。
背景技术
市场上建筑用的抗水、憎水产品品种繁多,有粉状物、膏状物、乳液型,其中因乳液型憎水剂使用方便受到欢迎。
防水、憎水剂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非反应型的,混合在水泥砂浆、混凝土、石膏中,其有效成分和无机物仅是惰性的、机械的相互填充,此种类型的防水、憎水剂用量较大,效果不持久;另一种类型是反应型的,即防水、憎水的有效成分与水泥水化产物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形成以化学键结合的界面结构,通过界面增强导致水泥的防水、憎水性能提高,此种类型防水、憎水剂用量较少,效果较明显、持久。
张杰在TECHNOLOGY(2004/7)《防水憎水剂的制作》中用硬脂酸、氢氧化钾、三乙醇胺、柠檬酸、有机硅油、乳化剂制备的防水憎水剂通过内掺和外涂在水泥砂浆、混凝土、石膏中,防水、憎水效果较好,但是该防水憎水剂成本较高,而且用在气泡混合轻质混凝土中具有明显的消泡副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水泥憎水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
将高级脂肪酸加热升温至熔化,加入乳化剂A,然后加入碱性化合物水悬浮液,在80~90℃下反应1~4小时,形成油包水型乳液;
加入乳化剂B,搅拌1~3小时,获得水包油型乳液,即为水泥憎水剂;乳化剂A加入量为碱性化合物质量的0.5~5%;
乳化剂B的加入量为碱性化合物质量的0.2~3%;
高级脂肪酸和碱性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0.5~2。
所说的高级脂肪酸为C12~C30的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优选的为月桂酸、硬脂酸、三十酸或棕榈酸中的一种;
所说的碱性化合物选自氢氧化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锌、氧化钙、氧化镁或氧化锌的一种;
所说的碱性化合物水悬浮液中,碱性化合物的质量含量为1~15%;
所说的乳化剂A选自失水山梨醇三油酸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或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中的一种;
所说的乳化剂B选自聚氧化乙烯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或聚氧化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的一种;
上述方法制备的水泥憎水剂的粘度≤500cps,粒径范围20~200nm.,重量固含量为10~50%。
本发明合成的水泥憎水剂及其制备方法,工艺路线简单,原材料易得、成本低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不仅具有粒径小,粘度低的优点,而且具有稳定性好,用量少、防水憎水性能优异的优点。尤其在气泡混合轻质混凝土中具有憎水性能优异的同时,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对气泡混合轻质混凝土消泡的缺点。
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往带有温度计的四口烧瓶中加入100克月桂酸,升温至85℃,待全部融解后,搅拌下加入0.37克失水山梨醇三油酸酯,然后把74克氢氧化钙加入到1570.68克去离子水中形成悬浮液,然后加入到烧瓶中,保温反应1小时后,加入0.15克乳化剂辛基酚聚氧乙烯醚,持续搅拌2小时后,降温至常温,所得产品平均粒径20nm,粘度500cps,固含量10%。粒径测试方法:JL-1155型激光粒度分布测试仪;粘度:NDJ-1型粘度计,2#转子60rpm。
实施例2
往带有温度计的四口烧瓶中加入100克硬脂酸,升温至80℃,待全部融解后,搅拌状态下加入0.1克乳化剂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然后把10.2氢氧化镁加入到331克去离子水中,形成悬浮液,加入到烧瓶中,反应2小时后,进一步加入乳化剂聚氧化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0.1克,保温反应1小时后降温至常温,所得产品平均粒径65nm,粘度250cps,固含量25%。测试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往带有温度计的四口烧瓶中加入100克三十酸,升温至90℃,待全部融解后,搅拌状态下加入0.54克乳化剂聚醚L81,搅拌,把18克氧化锌加入到277克去离子水加入到烧瓶中,反应3小时,进一步加入乳化剂聚氧化乙烯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0.36克,保温反应3小时后降温至室温,所得产品平均粒径120nm,粘度80cps,固含量30%。测试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东升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东升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52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