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硒和谷胱甘肽在作为鱼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810029246.6 申请日: 2008-07-04
公开(公告)号: CN101438768A 公开(公告)日: 2009-05-27
发明(设计)人: 梁旭方;王琳;陈小佳;李光照;程伟轩;李观贵;林群;刘秀霞;何珊;胡永乐 申请(专利权)人: 暨南大学
主分类号: A23K1/16 分类号: A23K1/16;A23K1/18
代理公司: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陈小佳
地址: 51063***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生物 谷胱甘肽 作为 鱼饲料 添加剂 中的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鱼类饵料添加剂领域,具体涉及生物硒和谷胱甘肽在作为鱼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在海洋养殖中,赤潮毒素中的软骨藻酸(domoic acid,DA)、腹泻性贝毒、麻痹性贝毒、神经性贝毒等在贝类中储存积累不同,有很大的危害性,其中软骨藻酸的危害更广,在鱼类与贝类中均可富集,属记忆缺失性贝毒。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均有DA检出,由此导致的人和动物的中毒事件层出不穷。另外,违禁渔药中孔雀石绿对我国海洋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威胁尤其严重,已多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孔雀石绿能结合或插入DNA,促进肿瘤生长,具有明显的高致癌、高致畸和致突变作用。

而在淡水养殖中,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有害蓝藻水华频频发生,并可能产生严重危害国民身体健康的蓝藻毒素。其中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是世界各国淡水湖泊、池塘中分布广、持续时间长的一种可能产毒的藻类水华,其产生的毒素称为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其中微囊藻毒素-LR是一种环状七肽肝毒素,最常见且毒性高。该毒素在肝脏特异聚积,造成细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的紊乱,最终导致肝细胞损伤,甚至发生急性死亡事件。微囊藻毒素的促肿瘤作用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长期饮用或食用含微囊藻毒素的水或水产品可能引发肝癌,特别是在存在肝炎病毒与黄曲霉毒素的情况下,这种引发肝癌的可能性更高。因此,解决水体微囊藻毒素的污染对我国国民身体健康尤为重要。

来自水体的微囊藻毒素污染主要有两个污染源,一个是来自污染水体的饮用水,一个是来自污染水体的水产品。对于饮用水微囊藻毒素污染问题,自来水厂采用物理、化学方法,主要通过专门装置去除水中微囊藻毒素,但随着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加剧,自来水厂处理成本迅速攀升而不堪重负;对于受污染池塘养殖的水产品如罗非鱼等淡水商品鱼,根本不可能以流体形式的方法在水产品加工过程去除微囊藻毒素。

另外,由于相关农药的使用,使农药等毒物在淡水养殖鱼体内积聚。长期食用含有这些药物的水产品可致畸、致癌,也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藻毒素、违禁渔药等毒害物质的污染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威胁已引起世界各国公共卫生系统的广泛关注,长期食用含毒素的水产品可引发肝癌等各种疾病。

如何去除水产品含有的毒素,甚至是否可能利用水产品自身的排毒机制去除其摄取的毒素,都是目前非常紧迫的课题,在大量的研究中,人们的目光投向了谷胱甘肽。

谷胱甘肽(glfftathione,GSH)是由Hopkins发现并命名,1929年Hopkins及Kendall等各自独立的发现其为含有甘氨酸的三肽。谷胱甘肽化学名为:N-(N-L-r-Glutamyl-L-cysteninyl)glycine,即N(N-L-r-谷氨酰-L-半胱氨酰)甘氨酸。谷胱甘肽可分为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glutathione,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oxidizided glutathione,GSSG)。通常所说的谷胱甘肽是指还原型谷胱甘肽,是由r-谷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组成的三肽。

谷胱甘肽是机体内的重要活性物质,它具有清除自由基、解毒、促进铁质吸收及维持红细胞膜的完整性、维持DNA的生物合成、细胞的正常生长及细胞免疫等多种生理功能。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SH-R)共同组成了谷胱甘肽氧化还原系统。该系统具有对抗氧自由基、保护组织免受氧化损伤的作用,被称为组织抗氧化系统。

谷胱甘肽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生物体中(Wierzbicka等,1989),主要存在于酵母、动物肝脏、肌肉、血液中,许多植物,如蔬菜、豆类、谷物、薯类、菇类及细菌中也含有一定量的谷胱甘肽,在乳制品、熟食品中含量较低。

目前,谷胱甘肽在畜禽生产中研究较多,已证实谷胱甘肽可以提高猪卵母细胞成熟率及显微受精胚的卵裂率,提高泌乳动物的泌乳性能,解除黄曲霉毒素B1对雏鸡的毒性。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未经暨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92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