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凡士林加氢精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10254.6 | 申请日: | 2008-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261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士新;刘平;蔡立;袁平飞;李殿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5/08 | 分类号: | C10G65/08 |
代理公司: | 抚顺宏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 微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凡士林 加氢精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凡士林的生产方法,特别是采用加氢法生产高质量药品或 化妆品用凡士林的方法。
背景技术
凡士林的生产过程主要由原料的调合和调合物的精制两部分构成,由于凡 士林原料中含有较多的稠环芳烃和硫、氮、氧杂环化合物等非理想组分,必须 进行深度精制将其脱除。应用于药品和化妆品中的凡士林必须做到对人体无 害。因此精制是生产凡士林的关键步骤。
加氢法生产凡士林是一种有效的凡士林生产方法。该方法可将凡士林原料 中的硫、氮、氧杂环化合物有效脱除,并将凡士林原料中的芳烃转化为饱和 烃。该方法在生产过程中无三废污染,可以获得高收率、高质量的凡士林产 品,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含硫氮物质的加氢反应主要受动力学控制,反应速度是决定脱硫、脱氮反 应的关键因素,在控制一定裂解程度的前提下,可以采用相对较高的反应温度 来提高精制深度。芳烃饱和反应受热力学和动力学共同控制,过高的反应温度 将影响化学反应的平衡,因此要求有一定的最佳温度。现有凡士林加氢多采用 高压一段串联工艺,第一反应器工艺条件的选择有利于脱硫脱氮反应进行,第 二反应器工艺条件的选择有利于芳烃饱和反应进行,反应物料依次通过两个加 氢反应器,最后进行物料分离。催化剂为抗硫型加氢精制催化剂,应用前需进 行预硫化,使活性金属由氧化态转变为硫化态,以提高催化剂活性。
CN1061678C介绍一种凡士林加氢精制方法,该方法采用双反应器串联加 氢工艺,反应物料依次通过两个反应器,需要采用较高的氢分压(氢分压10~ 16MPa)才能获得理想质量的凡士林产品。具体条件为:氢分压10~16MPa、 体积空速0.1~0.5h-1、体积氢油比300~1400、第一反应器温度320~420℃、第 二反应器温度240~320℃。
以上技术的特点是反应物料依次通过两个反应器,两个反应器之间无物料 分离等步骤,第一反应器加氢脱硫、加氢脱氮等反应产物也同时进入第二反应 器,两个反应器都使用抗硫型精制催化剂,反应过程需要较高的反应压力才能 获得高质量凡士林产品。随着世界范围内原油质量变差,凡士林原料的质量也 随之变差,凡士林加氢精制需要更苛刻的反应条件,造成了设备投资和操作费 用均大大增加。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有利于芳烃饱和的凡士林两段加氢 精制方法。采用适宜的工艺流程和催化剂配合,在相对较低的反应压力下可以 获得高质量凡士林产品,降低装置设备投资和操作费用。
本发明凡士林加氢精制方法包括如下内容:凡士林原料与氢气首先进入第 一反应器,与硫化态加氢精制催化剂接触,主要进行脱硫、脱氮、脱氧和部分 芳烃饱和反应;第一反应器反应产物进行气液分离,液相与氢气进入第二反应 器,第二反应器使用还原型镍催化剂,进行芳烃饱和等反应,第二反应器反应 产物经气液分离、脱味后即得凡士林产品。第一反应器和第二反应器的氢分压 5~10MPa。
本发明凡士林加氢精制方法中,第一反应器反应产物进行气液分离后的气 体为富氢气体,可以循环回第一反应器继续使用。第二反应器使用的氢气基本 不含硫化氢,可以使用反应系统的新氢,第二反应器反应流出物气液分离后气 相可以作为第一反应器的补充氢气。
第一反应器为常规加氢精制催化剂,催化剂的活性金属组分为过渡金属, 如W、Ni、Co、Mo中的一种或其组合,以氧化物重量计活性金属的含量一般 为15%~40%,载体为Al2O3或Al2O3-SiO2等,可以含有P、Ti、B等助剂,使用 前对催化剂进行预硫化,使加氢活性金属在反应过程中处于硫化态,预硫化过 程按本领域普通知识进行。
第二反应器装填的是镍类催化剂,催化剂的活性组分镍担载在Al2O3载体 上,以氧化镍重量计,催化剂含镍一般为20%~80%,可以含少量其它金属如 Mo、W等,以及其它助剂。催化剂使用前对催化剂进行还原处理,还原处理按 照本领域普通知识进行。
上述催化剂可以选择适宜的商品催化剂,也可以按本领域普通知识进行制 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02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鼠腔静脉平滑肌细胞的培养方法
- 下一篇:脱氧包装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