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轻质碳酸钙、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轻质碳酸钙的印刷用纸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44145.X | 申请日: | 2007-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16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发明(设计)人: | 下野和久;高野达夫;河津徹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多摩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1F11/18 | 分类号: | C01F11/18;D21H17/67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樊卫民;郭国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酸钙 制造 方法 以及 使用 印刷 用纸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宜作为制纸内填用填料的高吸油性轻质碳酸钙以及 使用该轻质碳酸钙的印刷用纸,特别涉及印刷后的不透明度得以改善 的印刷用纸。
背景技术
通常,作为印刷用纸的品质,要求纸本身的隐蔽性(白纸不透明 度)和印刷后油墨的渗墨少(印刷后不透明度)。以往,通过使用非 晶质二氧化硅作为填料来提高上述品质,但由于非晶质二氧化硅价格 高昂,并且近年来作为印刷用纸尤其是报纸用纸的原料而含有的废纸 的比例急剧增加,由此报纸用纸的抄纸工序趋向中性化等,因而需要 能够代替非晶质二氧化硅的、能在中性环境下使用的可提高白纸不透 明度和印刷后不透明度的填料。
另一方面,碳酸钙广泛用于颜料、填充剂等,还提出了特性得以 改善的轻质碳酸钙作为制纸内填用填料。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 出了BET比表面积为25~50m2/g且用小仓法(熟亚麻油)测得的吸油 量为120ml/100g以上的高吸油性碳酸钙。该碳酸钙是使用含有螯合剂 等的氢氧化钙悬浮液、通过在17~38℃的开始温度下进行碳酸化反应 而得到的链状粒子。
另外本申请人也提出了使纵横比大的一次粒子絮凝得到的BET比 表面积为8~20m2/g且细孔容积为1.5~3.5cm3/g的轻质碳酸钙作为适 用于制纸内填的碳酸钙(专利文献2)。该碳酸钙通过使细孔容积在特 定的范围内,在作为填料使用时能制造体积密度高的内填纸。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5-11051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公报WO2004/108597
发明内容
众所周知,通常填料的吸油量越大,油墨的吸收性越好。特别是 吸油量大时,能得到较高的防油墨渗墨效果。通过使专利文献1中记 载的碳酸钙的吸油量为120ml/100g以上,能实现高油墨吸收性。但是, 该碳酸钙的BET比表面积大,为25m2/g以上,当作为填料使用时,存 在纸料浆液中的施胶剂、天然高分子、成品率提高剂等制纸助剂的添 加量增多的问题。制纸助剂量的增加会导致添加剂的成本上升和纸质 下降。
另外,轻质碳酸钙制造工序中的碳酸化是发热反应,为了制造高 吸油性碳酸钙,以往需要将反应温度控制在例如8~30℃等低范围内, 存在必须使用冷却设备来控制反应温度的问题。
本发明者研究发现:油墨的吸收性、特别是油墨的吸收速度不仅 与吸油量有关,还较大程度上取决于细孔的孔径和分布。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轻质碳酸钙,其BET比表面积 为25m2/g以下且吸油量大,当作为印刷用纸的填料使用时,能赋予印 刷用纸优异的油墨吸收性、不透明度(特别是印刷后不透明度)。
本发明的碳酸钙是一种微粒凝聚体状轻质碳酸钙,其BET比表面 积为10m2/g以上25m2/g以下,用氮吸附法(利用氮气吸附的细孔分布 测定:BJH法)测得的细孔径为0~1000的细孔的细孔容积为 0.05cm3/g以上,细孔径为250以下的细孔的细孔容积占总细孔容积 的比例为25%以上,用液体石蜡法(JIS K5101-13)测得的吸油量为 100cc/100g以上。
本发明的碳酸钙由于细孔径为0~1000的细孔的细孔容积为 0.05cm3/g以上,细孔径为250以下的微细细孔的比例为25%以上, 因此当内填于纸中时,能实现高油墨吸收速度和印刷后不透明度。特 别是对于印刷后不透明度,能实现与非晶质二氧化硅同等的不透明度。
另外,本发明的碳酸钙由于具有高吸油性且BET比表面积为 25m2/g以下,因此当内填于纸中时,用少量制纸助剂获得高防止油墨 渗墨效果。
本发明的碳酸钙是以纺锤状粒子为一次粒子的凝聚体,一次粒子 的粒径为0.05~0.20μm,二次粒子的粒径为4.0~6.0μm。本发明的碳 酸钙由于是粒径为0.20μm以下的一次粒子的凝聚体,因此密度小,当 内填于纸中时,能制造体积密度高且白度高的印刷用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多摩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奥多摩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4414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1-(三氟甲基)萘衍生物
- 下一篇:基于异氰酸酯单加成物的通用的润湿分散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