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中去除了饱和脂肪酸的食用植物油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23227.6 | 申请日: | 2007-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248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韩秉勳;表美景;崔恩美;金正洹 | 申请(专利权)人: | E.S.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韩秉勳 |
主分类号: | A23D9/02 | 分类号: | A23D9/02;A23D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丁香兰;谭 辉 |
地址: | 韩国忠***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从中 除了 饱和 脂肪酸 食用植物油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富含脂质的食物(尤其是来源于温血动物的富含脂质的食物)中的饱 和脂肪酸具有引发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植物油已 经因其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相对较低而不经任何进一步加工被用做食用 油,而温血动物脂肪较少用于食品加工,这同样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我们饮食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降低了血液的 包括中性脂质水平在内的胆固醇水平,另外,饱和脂肪酸还会通过使两 个参数均升高(与PUFA的降低活性相比为两倍效能(potency))而抵消 PUFA的有益活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从食用植物油中去除饱和脂肪酸 的新方法。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从中去除了饱和脂肪酸的食用植物油及其制造方法。
我们在Sigma-Aldrich的试剂目录中可以找到所列出的三油酸甘油酯 和三亚油酸甘油酯的等摩尔混合物。由两种不饱和脂肪酸(即油酸和亚油 酸)构成的甘油三酸酯的这一混合物必须通过混合两种通过合成获得的甘 油三酸酯即三油酸甘油酯和三亚油酸甘油酯(以在甘油三酸酯的HPLC分 析中用做保留时间的参考标准)而制备,而不是通过从食用植物油中消除 饱和脂肪酸而制备。
我们的一件关于亚麻籽油的在先发明(韩国专利第10-0663063号;日 期:2006年12月22日)也涉及将油中的饱和脂肪酸与其它两种有毒组分 共同消除,该发明同样由三个步骤组成,即1)皂化、2)脲络合和3)通过 以甘油与脂肪酰氯缩合的常规方法再造(reconstruct)甘油三酸酯。本发明 在以下方面与我们的在先发明不同:1)以酯交换代替我们的在先发明中的 皂化和2)以不饱和脂肪酸烷基酯与三乙酸甘油酯的相互酯化代替通过酰 卤方法再造甘油三酸酯。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通常,由于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在甘油三酸酯分子中随机分 布,因此它们以混合的状态结合在同一甘油三酸酯分子上。换言之,当 油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如食用植物油的情况一样相对较低时,很少有存 在只由一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甘油三酸酯(如三棕榈酸甘油酯或者三硬脂 酸甘油酯)的可能性。因此常规的物理工艺如低温分步结晶不适用于从食 用植物油中消除饱和脂肪酸。
技术方案
为了从植物油中去除饱和脂肪酸,组合下列三个常规有机反应以建 立新的简单而且经济的方法:1)通过酯交换反应使结合在同一甘油三酸酯 分子中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相互分离从而产生饱和脂肪酸烷基 酯和不饱和脂肪酸烷基酯的混合物;2)通过脂肪酸烷基酯的脲络合物分步 结晶彻底去除得到的饱和脂肪酸的烷基酯;和3)通过以不饱和脂肪酸的 烷基酯与三乙酸甘油酯的相互酯化再造甘油三酸酯。上述三个反应,即 酯交换、脂肪酸的脲络合和相互酯化均是脂质化学中的常规方法,然而, 从未将这三种常规化学方法组合以从食用植物油中去除饱和脂肪酸。在 相互酯化反应的在先参考文件(美国专利第05434278号)中,通常应用于 长链脂肪酸和较短链脂肪酸的甘油三酸酯的混合物的相互酯化反应是为 了使脂肪酸在甘油三酸酯分子中随机分布从而改变脂肪的例如熔点等物 理性质,而不是为了以从食用植物油中彻底消除饱和脂肪酸为目的而从 不饱和脂肪酸烷基酯开始再造甘油三酸酯。
本发明在下列方面与我们的在先发明不同:1)以酯交换代替我们的 在先发明中的皂化和2)以不饱和脂肪酸烷基酯与三乙酸甘油酯的相互酯 化代替通过酰卤方法再造甘油三酸酯。这一新发明在反应工艺上更简单 更方便,并且对于生产其中彻底去除了饱和脂肪酸的食用植物油而言更 加经济。
具体实施方式
我们的一件关于亚麻籽油的在先发明(韩国专利第10-0663063号;日 期:2006年12月22日)也涉及将油中的饱和脂肪酸与其他两种有毒组分 共同消除,该发明同样由三个步骤组成,即1)皂化、2)脲络合和3)通过 以甘油与脂肪酰氯缩合的常规方法再造甘油三酸酯。对于食用植物油, 不必消除或者破坏任何有毒组分,因此有必要建立某些更方便更经济的 用于消除饱和脂肪酸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E.S.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韩秉勳,未经E.S.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韩秉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32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拖把桶和绞拧器单元的组合
- 下一篇:供应方拆卸及分析报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