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轮毂电机驱动超微型电动轿车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74776.0 | 申请日: | 2007-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225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鲁泊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鲁泊凡 |
主分类号: | B60K7/00 | 分类号: | B60K7/00;B60K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41500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轮毂 电机 驱动 微型 电动 轿车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具体的说是一种轮毂电机驱动超微型电动轿车。
背景技术
全国城乡家庭摩托车的拥有量非常巨大,由于摩托车能耗高,噪声和废气污染严重,而且频发交通事故,许多城市已经开始禁止摩托车行驶。消费者期待一种能替代摩托车的大众交通工具。市场上有一种轻型电动汽车,采用单排双座双门设置,但车体较大,且造价较高,同时采用的主动力电机加传动装置的驱动方式,能效比低,实用性较差。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减少了发动机和传动装置,能提高能效比,并且有利于电动汽车的小型化,但由于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的变速方式和上坡、重载时的起步和低速行驶性能有待改进,轮毂电机与车轮、悬架的安装驱动方式在技术上不够成熟,所以轮毂电机驱动、性能优良的小型电动汽车没有能真正的走向市场。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轮毂电机驱动超微型电动轿车,是一种超小车体、性能优良、低价位的可替代摩托车的大众交通工具。
本实用新型包括车载蓄电池、变频器、轮毂电机、车轮、轮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电动轿车的车轮上安装有内定子型或外定子型轮毂电机作为驱动动力,车载蓄电池为电动轿车总电源,通过变频器为轮毂电机提供三相交流电源,并控制轮毂电机驱动电动轿车行驶,电动轿车采用内定子型轮毂电机作动力,通过电机轴内端与悬架的连接,将轮毂电机安装在悬架上,用电机轴的内侧端支撑、固定轮毂电机,选择采用制动盘式制动器时,轮辋安装在内侧端盖的外沿上,制动盘安装在内侧端盖的外侧端,制动钳支架安装在悬架上,选择采用制动鼓式制动器时,轮辋和制动鼓一起安装在内侧端盖的外沿上,制动底板安装在悬架下端的开口轴套上。
所述电动轿车也可采用外定子型轮毂电机作动力,通过电机座将轮毂电机安装在悬架上,根据制动方式的不同,轮辋和制动盘或和制动鼓一起安装在电机轴外端所装设的车轮连接器上,制动钳支架或制动底板安装在外侧端盖上。
所述超微型电动轿车只在一侧设一个单开门。
所述超微型电动轿车的后边设有应急门。
所述超微型电动轿车,车内坐位采用前后两排共三座设置,前车座为单座,后车座为双座,后靠背可向后平放,形成通向应急门的通道。
所述轮毂电机为交流三相异步电机,采用改变轮毂电机磁极对数的方式结合变频器变频的方式,实现电动轿车的变速调节。
所述轮毂电机安装固定时,电机轴的内端插进悬架上所设置的开口轴套内,用具有定位功能的销钉螺栓紧固连接。
所述超微型电动轿车采用前轮驱或后轮驱动,或者是采用前后四轮驱动。
所述超微型电动轿车,在对起步和低速行驶性能要求不太高的情况下,可单独采用变频器变频的方式实现电动轿车的变速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由于采用了轮毂电机直驱方式,减少了发动机、变速箱、差速器、传动轴,降低了动力传递过程中的损耗,提高了能效比,简化了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单侧单开门、双排三座的超小型车体设计可使电动轿车行驶灵活,停放方便,还能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车轮和制动盘或制动鼓安装在轮毂电之间的整体性更好,耐冲击力的能力更强。用变频器变频的方式结合轮毂电机变极的方式实现电动轿车的变速调节,使电动轿车的起步和低速性能更好。本实用新型以超小型车体、低价位、优良的动力性能,吸引大众消费者,可以取代摩托车成为新一代大众交通工具,可以减少噪声和废气污染,减少因摩托车造成的交通事故。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内主要部件布置示意图。
附图3、4为本实用新型内定子型轮毂电机安装状态示意图。
附图5、6为本实用新型外定子型轮毂电机安装状态示意图。
图中:1、电动轿车,2、车载蓄电池,3、变频器,4、轮毂电机,5、车轮,6、轮辋,7、单开门,8、前车座,9、后车座,10、后靠背,11、应急门,12、悬架,13、制动钳支架,14、电机轴,15、开口轴套,16、销钉螺栓,17、内侧端盖,18、制动盘,19、制动鼓,20、制动底板,21、外侧端盖,22、车轮连接器,23、电机座。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鲁泊凡,未经鲁泊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47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置式电热水器出水温度调控装置
- 下一篇:换热器汽水混合消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