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数控车床气动尾座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7114.1 | 申请日: | 200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239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盛焕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盛焕君 |
主分类号: | B23B23/00 | 分类号: | B23B23/00 |
代理公司: | 宁波天一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赛云 |
地址: | 315022浙江省宁波市镇海骆***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控车床 气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数控车床的尾座结构,尤其是实现气动进退调节的数控车床气动尾座。
背景技术
数控车床在加工零件时,一端由主轴箱夹头夹住所加工零件,另一端由尾座顶针顶住,由于尾座大调节位置确定后就固定不动,而顶针在顶住加工零件前需按要求进行轴向小调节,且由安装顶针的轴套筒的轴向调节来实现。现有技术的轴套筒是通过尾座手柄的摇动来达到的,顶针的轴向位置由轴套筒在尾座内的滑移距离决定,操作时摇动尾座后部的尾轮,手摇一转,轴套筒带动顶针伸缩4~6毫米,然后通过尾座顶部的夹紧手柄锁紧轴套筒,顶针的轴向位置亦被确定,这与普通车床的尾座结构是相同的。其缺点体现在:首先,这种手摇调节工作效率低,操作者劳动强度大,轴套筒频繁的轴向滑移调节,加速尾座与轴套筒的摩擦磨损,形成间隙,导致直接影响零件加工精度和降低设备使用寿命;其次,选用活顶针或死顶针根据加工的速度和精度而定,一般在高速加工、对零件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选用活顶针,因死顶针不宜高速、易咬死;在低速加工时、零件精度要求又较高,选用死顶针。活顶针因结构原因,刚性差,寿命低,易造成轴向间隙,使加工精度下降。因此,如何改进尾座结构,使尾座提高精度,操作简便,降低操作者劳动强度,又能使用价廉的死顶针藉以提高加工精度、降低成本、借助数控车床电脑系统控制程序完成轴向调节的气动尾座,将是本实用新型要探讨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利用电脑系统控制气动元件进而带动改进的尾座结构和拖板与底座的连接结构,来达到调节轴套筒和顶针轴向位置的滑移调节的车床气动尾座,从而避免轴套筒与尾座滑动面的滑动磨损,结合使用价廉的死顶针使其具有活顶针功能,以提高机械精度、延长使用寿命、提高工作效率和减轻操作者劳动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数控车床气动尾座,其包含固定在数控车床导轨上的底座,底座上设有相对其轴向滑移的拖板,拖板顶面设有内含轴套筒和顶针的尾座,尾座相对拖板轴向定位、纵向调节后固定,其特征在于:
a、所述的底座与轴向滑移的拖板的滑动面上分别设有一对组成滚动式导轨的固定导轨和相对固定导轨滑移的滚动导轨,每对固定导轨与滚动导轨中设有由保持架相隔离的滚动件;
b、所述的拖板顶面的尾座后方后方设有由电脑系统控制的气动元件或手动按钮点动实现推动的连接座;
c、所述的尾座内的轴套筒两端支承在尾座内由镶套作轴向定位的至少2个双向受力的轴承中,尾部设有轴向调节件。
所述的气动元件包括与连接座连接的气缸轴,安装气缸轴的气缸固定在与底座固定的安装座上。
所述的尾座与拖板的轴向定位是在结合面上设有相配装的2个定位槽和2个定位榫。
所述的支承轴套筒的双向受力轴承是圆锥轴承或角接触轴承,设置2~5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改进了尾座结构和拖板与底座的相对滑移结构,即在拖板与底座之间设置了一对本申请人在先申请的02260472.3的滚动式导轨,同时顶针的轴向调节由电脑系统控制的气动元件实现,即顶针的轴向调节由轴套筒与尾座的同步移动实现,故不存在轴套筒与尾座之间的频繁接触磨损,可使用具有活顶针功能的价廉死顶针,改变了原手动进退,改进后的气动尾座因采用了滚动式导轨,故滚动摩擦系数低,导向间隙小,机械移动精度高,有利于加工高精度机械产品,同时还具有操作简便、工作效率高、使用寿命长、操作者劳动强度低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轴套筒与尾座部分剖视结构图。
图3为拖板与底座之间的滚动式导轨连接结构图(即图1的前侧视图)。
图4为滚动式导轨结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再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4所示,数控车床气动尾座,包括安装在数控车床导轨上的底座9,底座底面的两条导轨槽可沿车床导轨作轴向调节,尤其遇到加工短料时,一般由此调节,调节后将底座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盛焕君,未经盛焕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71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