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及燃料消耗量测量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83107.2 | 申请日: | 2007-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546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0 |
发明(设计)人: | 熊友辉;刘志强;蒋泰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四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5/00 | 分类号: | G01M15/00;G01M15/10;G01M17/007;G01N35/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朱盛华 |
地址: | 430074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动车 污染物 排放 总量 燃料 消耗量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及燃料消耗量的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汽车产销量快速递增,大量汽车排放污染物的产生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有些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已成为城市第一污染源。现有的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量检测法有FTP、ASM和IM240法。ASM检测方法基于污染物排放浓度而不是排放总量,对不同发动机排量的车辆是欠公允的,且无法进行污染物总量统计;IM240方法对HC、CO、NO三种污染物的测试结果相对于FTP结果的离散性很小,错判率很低,但IM240工况法设备费用比较昂贵,日常运行维护比较复杂,很难大面积推广。为了克服ASM与FTP相关性差、IM240费用太高而不利于推广的困难,现有IG240(VMAS)的检测方法,该方法有关技术核心可以参考美国专利号:US6387706和US6085582(VEHICLE MASS EMISSION MEASUREMENT)。国内也有企业在该专利基础上提出了基于CO2示踪的专利《一种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总量的测量装置及其方法》(专利申请号CN200410051631.2),以上专利方法实质原理一样:包括一个收集尾气和空气的稀释收集软管、风机、稀释尾气流量测量装置、一个测量原始尾气的符合BAR97标准的五组分气体分析的第一气体分析模块,一个测量稀释气体的O2或者CO2浓度的第二气体分析模块,通过两个分析模块中O2或者CO2浓度经计算得到稀释尾气的稀释比,并计算得到原始尾气流量,从而得到尾气的质量流量。但是其抽取稀释尾气的流量是固定的(约为120L/s),对于不同排量的机动车,稀释比变化很大,当抽气流量在120L/s时,2.4L排量的机动车在怠速时的稀释比为3%左右,0.8L排量的机动车其稀释比只有1%左右。作为示踪气体的O2或者CO2浓度变化很小,极小的误差(如O2误差为绝对百分比含量0.1%时,CO2误差为绝对百分比含量0.04%时)可能造成计算出来的稀释比的误差很大。因此,这些方法不适合用于我国大量0.8L-1.8L排量的机动车尾气的测量,无法满足我国在用车简易瞬态工况法的要求。因此国内急需一种新型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测试装置。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的产量和保有量也在飞速增长,汽车消耗的燃油将日益增多,与此同时,我国石油资源和产量有限。国家为降低汽车燃料消耗量已经制定了国家标准GB/T19233-2003《轻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强制性国标《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同时国家标准GB18565-2001《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也有测量营运车辆燃油消耗量的要求。但是GB/T19233-2003《轻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采用GB18352.2-2001《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的测试方法,即IM240工况法。这种方法所用设备费用比较昂贵,日常运行维护比较复杂,不适合我国大面积推广使用。
因此,国内急需一种既可以测量尾气排放总量,又可以基于碳平衡原理测量机动车燃料消耗量的测量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可以根据被检测机动车发动机排量大小自动调整稀释尾气抽排流量,实时测量稀释尾气的流量、温度、压力,并同时测量稀释尾气中CO、HC、CO2、NO、O2等成分的浓度,进而计算出瞬时的尾气排放质量的一种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及燃料消耗量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方式为,一种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及燃料消耗量测量装置,带喇叭口的稀释采样管2入口连接被测机动车的排气管,出口连接到风机8,风机8接风机流量调节装置9,计算机测控系统7的控制接口接底盘测功机1、风机流量调节装置9,流量测量装置3、温度测量装置4、压力测量装置5、气体分析平台6的接口接计算机测控系统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四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四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31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全自动印刷机软性针活动托架机构
- 下一篇:一体化电动车用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