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械式双向可调真空阀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8900.5 | 申请日: | 2007-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420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江;张荣山;刘骅;艾钢;曾宪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K99/00 | 分类号: | F16K9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左一平 |
地址: | 200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式 双向 可调 真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式双向可调真空阀。
背景技术
机械式真空阀主要应用于发动机曲轴箱油雾的抽样,要求微真空和微小体积,并且能够同时输出正、负压。现有的机械式真空阀的结构一般都是利用泵的抽吸作用产生真空,虽然能达到抽真空的目的,但是,由于其结构的原因,还存在如下的缺点:不能输出微真空,体积较大,产生的真空不稳定,随抽气泵的供电电源波动而波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而提供的一种满足系统同时需要有正压和负压供给的要求、简化系统部件、降低成本、确保系统工作稳定可靠的机械式双向可调真空阀。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机械式双向可调真空阀,其特点是,包括一针阀、一四通接头和一放气阀;
所述的针阀包括一空气入口部、与空气入口部中心连接的过渡段、设在过渡段端部的阀针;所述空气入口部的口部设有空气入口孔,所述的阀针端部设有空气出口孔,所述空气入口孔和空气出口孔之间贯通,形成针阀气道;所述阀针的过渡段的壁上设有正压气体出口孔,与针阀气道贯通;
所述的放气阀包括一气体出口部、与气体出口部连接的阀体、与阀体连接的连接段;所述气体出口部的口部设有气体出口孔,所述连接段的口部设有气体入口孔;所述的气体入口孔和气体出口孔之间贯通,形成放气阀气道;
所述的四通接头包括一内空的接头座,所述接头座的内壁设有一中心带通孔的隔断,将所述接头座内分成第一和第二两个阀腔;所述隔断的中心通孔恰可容纳针阀的过渡段;所述四通接头的接头座位于第一阀腔的一端设有一安装针阀的第一安装孔,所述接头座位于第二阀腔的一端设有一恰可容纳放气阀连接段的第二安装孔;所述接头座的一侧位于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部位的侧壁上分别设有一正压气体出口孔和一负压气体进口孔,分别与所述的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贯通;
装配时,所述针阀的过渡段和所述的放气阀的连接段分别通过接头座两端的第一和第二安装孔伸入到接头座内,并在第二阀腔内所述的针阀的阀针与所述的放气阀的连接段端部相对,其间留有可调的间隙。
上述机械式双向可调真空阀,其中,所述的四通接头的接头座两端的第一和第二安装孔的孔口分别小于针阀空气入口部和放气阀阀体的直径。
上述机械式双向可调真空阀,其中,所述的四通接头的接头座两端的第一和第二安装孔的孔口部分别设有台阶,安装时,所述的针阀的空气入口部的底部和放气阀的气体出口部的底部分别座落在所述台阶内。
上述机械式双向可调真空阀,其中,还包括两个垫片,分别设在所述四通接头的接头座两端的第一和第二安装孔的孔口部台阶内。
上述机械式双向可调真空阀,其中,还包括一放气支孔,设置在放气阀阀体的侧壁上,邻近气体出口部,与放气阀气道贯通。
上述机械式双向可调真空阀,其中,所述的针阀气道由三个不同尺寸的内径构成,所述内径从空气入口部、到过渡段、到阀针依序减小。
上述机械式双向可调真空阀,其中,所述的针阀气道在空气入口部到过渡段、过渡段到阀针的过渡部位为锥形连接。
上述机械式双向可调真空阀,其中,所述的放气阀的气道由两个不同尺寸的内径构成,气体出口部的内径大于阀体的内径。
上述机械式双向可调真空阀,其中,所述的放气阀的气道在两个不同尺寸内径的过渡部位为锥形连接。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上的技术方案,其产生的积极效果是明显的:
1、采用针阀、四通接头及放气阀构成文丘里腔体,使真空阀能同时输出正压和负压,产生真空效率高,可同时输出正压和负压。
2、而且通过调节针阀的阀孔大小及其与放气阀的安装距离,可产生不同的真空度,满足系统同时需要有正压和负压供给的要求。
3、同时具有较好的气体动力学特性,由于采用机械方式产生,使该真空阀工作稳定可靠,适用于同时需要输出正压和负压的系统。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进一步给出。
图1是本实用新型机械式双向可调真空阀的外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机械式双向可调真空阀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机械式双向可调真空阀的剖视图(包括显示工作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机械式双向可调真空阀,包括一针阀1、一放气阀2和一四通接头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89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光纤通信控制和传输的数据采集装置
- 下一篇:铡草揉丝机的进草拉丝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