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磁力泵内循环冷却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2160.6 | 申请日: | 2007-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05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23 |
发明(设计)人: | 王秋河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秋河 |
主分类号: | F04D29/58 | 分类号: | F04D29/58 |
代理公司: | 江门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海文 |
地址: | 528414广东省中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力泵 循环 冷却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磁力泵,特别是一种设置在磁力泵内部的内循环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泵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高效及更专业的磁力泵应运而生。由于一般的磁力泵没有内循环冷却系统,因此主轴冷却不足或无法冷却成为磁力泵浦在运行过程中最主要的损坏原因。在运行过程中随着主轴摩擦产生的高温,热量传递到轴套与轴套座使其软化,进而轴套与轴套座的中心定位强度丧失,内磁叶轮就会开始擦伤泵体或将整个泵破坏掉,因此如何在运转中让主轴摩擦产生的高温降低,或阻隔开来,为目前各厂家首先要克服突破的难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磁力泵内循环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可确保在高速运转中主轴摩擦产生的热量通过内循环通路被不断带出,以改善磁力泵的过热与密室效应,确保磁力泵的使用效率和寿命。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磁力泵内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前盖轴套座上的通孔、设置在主轴内的中心孔、设置在后盖轴套座处的导流槽以及内磁与后盖之间的间隙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内磁后部设置有爪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内循环冷却系统,就是专为降低主轴摩擦生热所作出的改进,通过药液流入主轴中心孔,再由后盖轴承座底部导流槽流出,再经内磁后爪叶输送至叶轮室,形成一道内部循环冷却系统,确保高速运转中主轴摩擦产生的热量介由内循环通路不断的带出,并因为有循环作用也能避免密室效应,原理在于运转中不断的将热量,药液、气泡交替动作,改善磁力泵的过热与密室效应,改良磁力泵旁通流体设计,减少高温与密室效应而造成的严重损坏,从而提高泵浦的使用寿命及可靠度,确保泵的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图3,图1中所示的磁力泵,包括前盖1、后盖2及叶轮3,叶轮3通过主轴4安装在前盖1和后盖2所形成的叶轮室内,主轴4的前后端分别安装有轴套41、42,前盖1及后盖2上分别设置有容置轴套41、42的轴套座5、51。
如图所示,在该磁力泵内设置有降低主轴温度的内循环冷却系统。该内循环冷却系统是由设置在前盖1上轴套座5上的通孔6、设置在主轴4内的中心孔7、设置在后盖2上轴套座51处的导流槽8以及内磁9与后盖2之间的间隙组成,在内磁9的后部设置有爪叶10。磁力泵在运行过程中药液由前盖入口吸入穿过前盖入口中心定位轴套座的通孔,流入主轴的中心孔,由后盖中心轴套座处导流槽流出,再经内磁后爪叶输送回叶轮室,这一循环动作可将主轴与轴套所产生的高温由吸入的药液加以冷却,并且其还可将残留气体与气泡排出来,从而使后盖避免密室效应而高温损坏,从而改善磁力泵的过热与密室效应,确保泵的使用效率和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秋河,未经王秋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21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物柴油制作系统
- 下一篇:一种可调角度账本阅读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