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封边机的跟踪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0982.0 | 申请日: | 2007-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059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林旺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南兴木工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7C5/02 | 分类号: | B27C5/02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明 |
地址: | 523948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封边机 跟踪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木工机械的封边装置技术领域,特指一种自动封边机的跟踪装置。
背景技术:
板材端面往往是较难看的,实木板端面因木材纹理为端向,无法刨光而显得粗糙;刨花板、中纤板因端面密度低于表面,使端面显得松散、粗糙。同时,由于端面暴露在空气中,还易吸收水分使板材变形。如图1所示,制作家具时,为了美观,也为了防潮,必须在板材端面压贴一层封边材料(俗称封边),封边后,四周棱边锋利如刀,所以,均需用R铣刀铣削R棱,这样,既美观,且又手感光滑。传统铣削R棱的技术一般是仅铣削上下两侧R棱,而左右两侧R棱是人工用刀具修整。这种方式的缺陷是:人工修整R棱,线条不直影响美观,并且工效低。近来,为提高工效,也为了更美观,两侧R棱也开始采用机械铣削。通常的方式是:上下两侧R棱采用一组装置加工(俗称精修);两侧R棱采用两组装置——第一组装置,铣削左右两侧R棱的下部;第二组装置,铣削左右两侧R棱的上部。这样,要完成板材四周R棱的铣削工作,需采用三组装置。机器占地面积大,钢材耗用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自动封边机的跟踪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五个气缸、旋转滑块座、旋转滑块,一号气缸固定在工作台上,一号气缸的活塞杆末端与旋转滑块座一端铰接,旋转滑块座与旋转滑块之间通过线性滑轨连接,二号气缸固定在旋转滑块座的末端,三号气缸固定在旋转滑块上,二号气缸与三号气缸之间通过活塞杆连接;仿形铣削装置通过V形压板固定在滑板上,旋转滑块与滑板之间通过线性滑轨连接,四号气缸固定在旋转滑块上,五号气缸固定在滑板上,四号气缸与五号气缸之间通过活塞杆连接;所述的仿形铣削装置包括电机、与电机输出轴连接的铣刀、铣刀外侧的靠模轮以及包容铣刀的靠模板。
为了实现板材的四周修边,可以采用两组本实用新型,第一组用于完成板材左侧下部、板材下部、板材右侧下部R棱铣削;第二组用于完成板材左侧上部、板材上部、板材右侧上部R棱铣削。本实用新型各个运动方向均以精密直线滑轨导向,精密度高,各个方向的运动利用气缸实现,每组各配一台高速电机和一把R形铣刀。为准确铣削R棱,采用了靠模轮及靠模板,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紧靠住板材,使得板材四周R棱的加工可在一个循环中得以仿形铣削完成。本实用新型除可以四周仿形铣削,同时,还可使用于上、下R棱的铣削,所以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铣削质量好,加工效率高,一机多用,占地面积少,耗用钢材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进行仿形工作时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进行仿形工作时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进行仿形工作时的第三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进行仿形工作时的第四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进行上、下修边工作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6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7是图1的B处放大示意图;
图8是图5的K向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旋转滑块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旋转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滑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至1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五个气缸1、2、3、4、5、旋转滑块座6、旋转滑块7,一号气缸1固定在工作台上,一号气缸1的活塞杆11末端与旋转滑块座6一端铰接,旋转滑块座6与旋转滑块7之间通过线性滑轨8连接,二号气缸2固定在旋转滑块座6的末端,三号气缸3固定在旋转滑块7上,二号气缸2与三号气缸3之间通过活塞杆22连接;仿形铣削装置9通过V形压板10固定在滑板12上,旋转滑块7与滑板12之间通过线性滑轨13连接,四号气缸4固定在旋转滑块7上,五号气缸5固定在滑板12上,四号气缸4与五号气缸5之间通过活塞杆41连接;所述的仿形铣削装置9包括电机91、与电机91输出轴连接的铣刀92、铣刀92外侧的靠模轮93以及包容铣刀92的靠模板9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南兴木工机械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南兴木工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09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钢帘线合股滚动式预变形器
- 下一篇:一种地锚加劲件预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