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增压中冷柴油机的废气再循环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0720044739.8 | 申请日: | 2007-10-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030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 发明(设计)人: | 张应兵;杨志恒;刘凯;胡必谦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D21/08 | 分类号: | F02D21/08;F02M25/07 |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金惠贞 |
| 地址: | 230022***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增压 柴油机 废气 再循环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增压中冷柴油机的废气再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废气再循环(EGR)系统的作用是使废气重新进入燃烧室并与新鲜空气一起再次燃烧的方法,是一种有效降低排放的措施。目前市场上欧III排放以上的柴油发动机才带废气再循环(EGR)系统(带EGR冷却),而欧II排放的柴油发动机一般不带废气再循环(EGR)系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使发动机排放与现代社会提倡的保护环境主题向一致,同时更严格的满足国家的排放法规,提供一种适用于欧II排放的增压中冷柴油机的废气再循环系统。
具体的结构改进方案如下:
增压中冷柴油机的废气再循环系统,包括废气再循环阀、电磁阀和废气再循环中央控制器;
所述废气再循环阀为机械式阀,其上设有升程传感器;
废气再循环阀串联在连通柴油机排气管和进气管的旁通管上,废气再循环阀的控制端连接着电磁阀的输出端,电磁阀的输出端连接着真空源,电磁阀的真空控制端连接着废气再循环中央控制器的第一管脚,废气再循环中央控制器的第二管脚连接着废气再循环阀上的升程传感器,废气再循环中央控制器的第三管脚连接着柴油机的故障检测仪,废气再循环中央控制器的第四管脚连接着柴油机的水温传感器,废气再循环中央控制器的第五管脚连接着柴油机的油门传感器,废气再循环中央控制器的第六管脚连接着柴油机的转速传感器。
其中废气再循环阀的作用是使一定量的废气流入进气歧管进行再循环,电磁阀的作用是控制加在废气再循环阀密腔内的真空或气压。
废气再循环系统的作用是使废气重新进入燃烧室并与新鲜空气一起再次燃烧的方法,是一种有效降低排放(尤其是氮氧化合物)的措施。由于NOx产生的条件有二个:一是高温,二是多氧,将一定的燃烧后废气通过控制阀引入进气管与新鲜气体混合后进入气缸燃烧,这一部分惰性废气可减缓燃烧速度、降低最高燃烧温度,起到减少NOx的作用。这就是氮氧化合物会减少的主要原因。另外,提高废气再循环率会使总的废气流量(mass flow)减少,因此废气排放中总的污染物输出将会相对减少。本实用新型废气再循环系统(EGR)的应用容易实现,对发动机改动很少,技术要求不高,但是它将导致动力经济性的下降,如果匹配不当还会造成CO、HC的增加。从本质上说废气再循环系统(EGR)的任务就是使废气的再循环量在每一个工作点都达到最佳状况,从而使燃烧过程始终处于最理想的情况,最终保证排放物中的污染成份最低。由于废气再循环量的改变对不同的污染成份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影响,因此所谓的最佳状况往往是一种折衷的,使相关污染物总的排放达到最佳的方案。由上可知废气再循环系统(EGR)不是所有工况都工作,而是:①低速,水温低于20℃时废气不循环,防止失速或冒黑烟现象的产生;②高速、中负荷时一般具备了产生NOx的条件,废气再循环阀投入工作,控制NOx排放的污染值。
本实用新型在增压中冷柴油机上增加了废气再循环(EGR)系统,其成本上会有一定的增加,但其结构简单,效果好,在满足布置空间的同时,满足了柴油发动机欧II、欧III排放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实施例:
参见图1,增压中冷柴油机的废气再循环系统包括废气再循环阀1、电磁阀2和废气再循环中央控制器3,
废气再循环阀1为机械式阀,其上安装有升程传感器;
废气再循环阀1串联在连通着柴油机排气管和进气管的旁通管4上,废气再循环阀1的控制端连接着电磁阀2的输出端,电磁阀2的输出端连接着真空源5,电磁阀2的真空控制端连接着废气再循环中央控制器3的A管脚,废气再循环中央控制器3的B管脚连接着废气再循环阀上的升程传感器,废气再循环中央控制器3的C管脚连接着柴油机的故障检测仪,废气再循环中央控制器3的D管脚连接着柴油机的水温传感器,废气再循环中央控制器3的E管脚连接着柴油机的油门传感器,废气再循环中央控制器3的F管脚连接着柴油机的转速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47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附着超硬材料磨料的切割用线锯
- 下一篇:谐振式双片中性电极监测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