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车身前部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1255.8 | 申请日: | 200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398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李程;陈晓锋;李中兵;解保新;杨健;顾镭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3/00 | 分类号: | B62D23/0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蒋光恩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车身 前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汽车车身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汽车设计的人性化要求越来越高,对驾乘人员的安全保护更是越来越重视。在今天,公认的汽车结构设计安全理念是:在汽车发生意外的前碰撞时,要最大限度地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并确保车内驾乘人员的有效生存空间。因此,汽车车身应该有良好的碰撞吸能效果,即要尽量减少发生前碰撞时驾驶室的变形。现有的汽车车身前部结构,一般都是采用钣金冲压件焊接而成,包括左右前纵梁、左右前纵梁后部、前底板左右纵梁,上述结构中的左右前纵梁后部均呈“Z”字形结构,在汽车发生前碰撞过程中,呈“Z”字形的左右前纵梁后部区域非常容易发生溃散,致使前纵梁吸能区域不能有效地吸收发生前碰撞时所产生的能量,从而使驾乘人员在碰撞过程中因巨大的撞击而受到伤害。并且,由于此处结构的溃散,容易导致驾驶室的严重变形,威胁到车内驾乘人员的生存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车身前部结构,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汽车车身前部结构的前纵梁吸能区域不能有效地吸收发生前碰撞时所产生的能量,致使驾乘人员在碰撞过程中受到巨大的撞击,并且容易导致驾驶室的严重变形,威胁到车内驾乘人员的生存空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的总体构思为:
一种汽车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布置在发动机舱左右两边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前底板纵梁,“Z”字形的前纵梁后部,前纵梁后部连接前纵梁和前底板纵梁。
在左右前纵梁后部处各设置一段高强度钢管。
所述的高强度钢管布置在左右前纵梁后部的U形槽内。
所述的高强度钢管沿前纵梁后部布置成“Z”字形结构。
所述的高强度钢管为截面封闭的结构。
所述的高强度钢管的布置不能沿伸到左右前纵梁的碰撞吸能区域。
所述的左右前纵梁,“Z”字形的左右前纵梁后部及高强度钢管,左右前底板纵梁依次沿车身前后方向顺序布置并通过焊接方式连接。
在汽车发生意外前碰撞时,由于高强度钢管的支撑,对驾驶室的巨大冲击力将通过高强度钢管、底板纵梁依次传导到车身框架。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可以在汽车发生意外碰撞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吸收撞击产生的能量,减轻驾乘人员在碰撞过程中受到的巨大撞击;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也可以有效地减轻驾驶室的变形,确保驾乘人员的生存空间。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中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车身前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车身前部结构的各构件的相对位置及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车身前部结构发生前碰撞时力的传导路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前纵梁;2、前底板纵梁;3、“Z”字形的前纵梁后部;4、高强度钢管;5、前纵梁碰撞吸能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汽车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布置在发动机舱左右两边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1,前底板纵梁2,“Z”字形的前纵梁后部3,前纵梁后部3连接前纵梁1和前底板纵梁2。
本实用新型对现有技术作出主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在左右前纵梁后部3处各设置一段高强度钢管4。高强度钢管4向前沿伸到发动机悬置安装点附近,后面沿伸到前底板纵梁2。
高强度钢管4布置在左右前纵梁后部3的U形槽内。
高强度钢管4沿“Z”字形的左右前纵梁后部3布置成“Z”字形结构。
高强度钢管4为截面封闭的结构。
左右前纵梁1,“Z”字形的左右前纵梁后部3及高强度钢管4,左右前底板纵梁2通过焊接方式连接。
在汽车发生意外前碰撞时,由于高强度钢管4的设置,提高了前纵梁后部的强度,因此这一部分在发生前碰撞过程中不易溃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吸收撞击产生的能量,减少驾乘人员的伤害;由于高强度钢管4的支撑,对驾驶室的巨大冲击力将通过高强度钢管4、底板纵梁依次传导到车身框架,保护驾驶室减少驾驶室的变形,确保驾乘人员的生存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12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