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利用发光二极管照明的发光棒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10264.0 | 申请日: | 2007-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425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崔大榕 | 申请(专利权)人: | 崔大榕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S4/00;F21V19/0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辽宁沈阳国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丛 |
地址: | 110032辽宁省沈***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发光二极管 照明 发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照明的发光棒,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发光二极管LED照明的发光棒。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ED是现在公认的最清洁,最高效的发光源,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像显示指示灯,LED显示器,LED显示屏等。因此,推广LED产品是符合实际要求的,具有时代意义。
目前市场出现的发光二极管LED照明、装饰灯的形状一般是做成普通灯的形状,没有完全体现出发光二极管LED灯反应快、抗冲击、耐振动性强及对环境无污染的特点,弱化了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光源灯的特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发光二极管LED反应快、颜色稳定、寿命长、抗冲击、耐振动性强及对环境无污染的特点,通过亚克力棒(俗称有机玻璃棒)或玻璃棒与发光二极管LED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了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光源灯的特点,得到既美观又实用的发光棒。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支架、发光二极管、透明棒,将光滑的透明棒表明加工后,在其两端设置发光二极管。
所述的透明棒3表明加工为左、右螺旋状槽中的任意一种,其螺旋槽的螺距为0.5mm~4mm,每个螺旋槽的宽度和深度分别为0.2mm~2mm、0.1mm~1mm。
所述的透明棒可以为亚克力棒和玻璃棒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的两端设有发光二极管的透明棒,固定于支架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效果: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发光二极管LED作为高亮度的点发光,在亚克力棒或玻璃棒两端设置发光二极管LED,通过在亚克力棒或玻璃棒外表面上设置螺旋状槽,这些凹槽的间距及深度起着调节亮度的作用,使发光棒均匀发光,具有结构简单,点亮速度快,抗冲击,耐振动性强,颜色稳定,且环保,充分体现了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光源灯的特点,是美观实用的理想发光装置,具有良好社会效益,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电路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电路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组并联电路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多组并联电路示意图。
其中:支架1,发光二极管(LED)2,透明棒3,螺旋槽4。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架1、发光二极管2、透明棒3,将光滑的透明棒3表明加工后,在其两端设置发光二极管2。所述的透明棒3为亚克力棒的表明加工为左螺旋状槽,其螺旋槽的螺距为0.5mm,每个螺旋槽的宽度和深度分别为0.5mm、0.3mm。然后固定于支架1上。
实施例2:
参见图1所示,所述的透明棒3为亚克力棒的表明加工为右螺旋状槽,其螺旋槽的螺距为1mm,每个螺旋槽的宽度和深度分别为1mm、0.5mm。其它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参见图1所示,所述的透明棒3为玻璃棒的表明加工为左螺旋状槽,其螺旋槽的螺距为4mm,每个螺旋槽的宽度和深度分别为2mm、1mm。其它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参见图1所示,所述的透明棒3为玻璃棒的表明加工为右螺旋状槽,其螺旋槽的螺距为2.5mm,每个螺旋槽的宽度和深度分别为1.5mm、0.5mm。其它同实施例1。
下面对上述利用发光二极管照明的发光棒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参见图2、3所示,由于发光二极管LED需直流电源,因此为整个系统提供能源的部分要通过电源转换器把市电(220V/110V 50Hz交流电)转换成直流12V。发光二极管LED是系统中的发光系统,是能量的消耗部分。图2为只连接2个发光二极管LED组成一个发光体时的情况,其中R为分压电阻(R=0.39KΩ),将12V的电压分给R上6V,2个发光二极管LED各3V,达到了工作电压要求。通过计算可以得出这个系统的电流是I=U/R=6/390,由于输出限流600mA=0.6A,则整个电源可以支持图2系统发光体的数量为:n×I=0.6,n=0.6/I=0.6/6×390=3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崔大榕,未经崔大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102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