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药青蒿的一种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79436.1 | 申请日: | 2007-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8095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叶和春;李国凤;王红;颜芳;刘本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C12N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关畅;任凤华 |
地址: | 100093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药 青蒿 一种 组织培养 快速 繁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的繁殖方法,特别涉及中药青蒿(Artemisia annua L.)的一种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方法。
背景技术
从中药青蒿(Artemisia annua L.)中分离得到的抗疟疾有效单体青蒿素,是第一个由我国科学家自主发明并得到全球认可的药物。以青蒿素为基础开发出的抗疟疾药物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高度重视。疟疾是当今世界上流行最广,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热带寄生虫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近年统计报告:目前全世界有29亿人生活居住在疟疾流行区,每年发病人数3-5亿,死亡人数200-300万,在非洲疟疾已成为头号杀手。为了控制疟疾的蔓延,世界卫生组织强烈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综合治疗(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ACTs),国际市场对青蒿类抗疟药需求猛增,这给我国的青蒿素产业带来了机会。
目前世界上青蒿素的生产是用种子繁殖中药青蒿,从中药青蒿植株中直接提取青蒿素。中药青蒿虽然分布很广,但是天然中药青蒿中青蒿素含量过低(0.7%以下)。由于中药青蒿自交不亲和的特性,通过种子繁殖的中药青蒿后代在形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青蒿素含量变化也很大,且平均含量有下降的趋势,所以人工栽培时很难得到遗传稳定的高产群体。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高产中药青蒿株系在推广应用时,也存在着如何保持遗传稳定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致使青蒿素的市场价格偏高,严重地限制了青蒿素类药物在贫穷落后的疟疾高发区的推广使用,降低青蒿素类药物成本的关键是提高中药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中药青蒿(Artemisia annua L.)的一种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中药青蒿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方法,是将中药青蒿的顶芽或腋芽在初代培养基中培养,得到无菌苗;所述初代培养基为在MS培养基中添加6-BA和GA得到的培养基,所述6-BA的终浓度为0.1-2.0毫克/升,所述GA的终浓度为0.2-2.0毫克/升。
其中,所述6-BA的终浓度优选为0.5毫克/升;所述GA的终浓度优选为1.0毫克/升。
所述方法中还包括将所述无菌苗进行继代繁殖的步骤。所述继代繁殖所用的培养基可为在MS培养基中添加6-BA和NAA得到的培养基,所述6-BA的终浓度可为0.5-2.0毫克/升、优选为1.5毫克/升,所述NAA的终浓度可为0.1-0.5毫克/升、优选为0.2毫克/升。
上述方法中还包括将所述无菌苗进行生根培养的步骤。所述生根培养所用的培养基为在MS培养基中添加IBA得到的培养基,所述IBA的终浓度为0.2-1.0毫克/升,优选为0.5毫克/升。
所述方法中的培养条件可为在22-30℃,优选为25℃;每天14-16小时光照、8-10小时黑暗光照条件培养,优选为16小时光照、8小时黑暗的光照条件培养,所述光照强度为1500-2500lx,优选为2000lx。
本发明以中药青蒿顶芽和腋芽为外植体,利用其专用培养基,开辟了一种快速繁殖中药青蒿并保持亲本植物遗传特性的新方法。本发明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取材容易,极易获得无菌材料,变异率低、增值系数高,4周增殖倍数能达到5~6倍,组培苗生根率达到93%以上,移栽成活率高达95%以上,具有很强的工厂化生产能力。利用本发明的方法繁殖高产中药青蒿株系,可使后代的高青蒿素含量稳定,从而提高青蒿素的产量。
以下的实施例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但并不限定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为中药青蒿组织培养繁殖的试管苗和对照实生苗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的形态比较
图2为中药青蒿组织培养繁殖的试管苗和对照实生苗的青蒿素含量比较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MS培养基的组成如表1所示:
表1MS培养基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94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