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油冷却器的冷却回路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35986.3 | 申请日: | 2007-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8279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李康赫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P11/08 | 分类号: | F01P11/08;F01M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沙捷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冷却器 冷却 回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油冷却器的冷却回路,更具体地涉及具有简化和独立流路而不需要任何从发动机出来的管道的冷却回路。
背景技术
总而言之,车辆发动机由各种部件,如气缸体、气缸盖、活塞、曲轴、连杆、凸轮等构成。由于这些部件以高速运行,通常在部件彼此接触的区域产生热量,因此,使用润滑剂(油)对各摩擦区域和滑动区域进行冷却和润滑。即,该油用于除去在摩擦区域和滑动区域产生的热量以对其进行冷却。
在发动机的各个区域的冷却过程中加热的油在其返回至油底壳时散发热量;然而,在发动机高速运行时,仅靠在油底壳中散热的油冷却是不够的,因此使用独立的油冷却器。在柴油机中的油冷却器大致分为串联结构,其中将发动机的冷却水回路以串联连接到气缸体的冷却回路,和并联结构,其中将油冷却器安装在气缸体的外侧。
然而,还有一些复杂的问题在于,在串联机构中的油冷却器的尺寸受到限制,而并联结构中的油冷却器尽管在布局方面具有优势却需要用到管道。因此,在市售柴油机中最广泛地使用具有串联结构的使用冷却水的油冷却器。例如,如果在常规油冷却器中对冷却水流产生大量阻力,那么冷却效率显著降低且调节温度的能力下降,此外,由于油冷却器的尺寸更大,其在发动机布局中占据较大体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车辆油冷却器的冷却回路,包括独立且较短的回路,其从气缸体的入口接收最低温的冷却水以冷却油冷却器,且将油冷却器的冷却水与水泵进口直接连接。这样,由于它利用引入的冷却水仅冷却油冷却器,且油冷却器的冷却回路与最低压力的水泵进口直接连接,所以由于较大的压差其可向较小的流路提供较大的流通量,并因为较大的温差而最大化冷却效率。
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了车辆油冷却器的冷却回路,其从形成在气缸体中的冷却水入口接收最低温的冷却水以冷却油冷却器,并将油冷却器的冷却水直接与设置在水泵中的冷却水进口连接。
在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车辆油冷却器的冷却回路包括:设置在水泵中的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通过其将在散热器中冷却的低温冷却水吸入并提供至气缸体;冷却水入口,其设置在气缸体中,通过该冷却水入口将从冷却水出口排出的冷却水引入气缸体中;油冷却器入口和油冷却器出口,其设置在气缸体中,从而将冷却水从冷却水入口提供至油冷却器以冷却该油冷却器,接着再排出至气缸体;及用于收集冷却水的路径,其形成在水泵中,从而通过该路径将由油冷却器出口引入至气缸体的冷却水提供至水泵的冷却水进口。
在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油冷却器入口和出口具有压差。此外,冷却回路仅由气缸体和水泵构成。
附图说明
将参考一些示例性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特征进行说明,其中: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油冷却器安装在气缸体中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油冷却器的冷却回路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油冷却器入口和出口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返回冷却水的入口和冷却水进口的局部视图;
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返回冷却水的入口和冷却水出口的内部横剖视图;
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油冷却器的冷却回路的平面图;和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油冷却器的冷却回路的工作状态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
参考图1-3,油冷却器10的冷却回路包括形成在气缸体13中的冷却水入口14,通过该冷却水入口14,将流入散热器12的冷却水通过水泵11引入,而将油冷却器入口15设置成将引入气缸体13的冷却水提供至油冷却器10。此外,油冷却器10的冷却回路还包括油冷却器出口16,其设置成与油冷却器入口15平行,通过该油冷却器入口15仅将为冷却油冷却器10而提供至油冷却器10的冷却水供应至气缸体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59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