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绕制线圈的方法、绕组框架、和线圈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85434.6 | 申请日: | 2007-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5800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发明(设计)人: | 罗伯特·阿邓卡;诺伯特·齐默尔曼;沃纳·尤布勒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门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41/06 | 分类号: | H01F41/06;H01F4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景刚;王冉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圈 方法 绕组 框架 | ||
1.一种在绕组框架(2)上绕制线圈的方法,所述绕组框架包括:第一 部件(28)、第二部件(20)、和位于所述第一部件(28)和所述第二部件(20) 之间的台阶(25),第一部件(28)直径大于第二部件(20),该方法包括以 下步骤:
-在第一部件(28)的槽状凹陷(29)处接收导体电线;
一将导体电线在槽状凹陷(29)内从其位于第一部件的进入点处带到第 二部件(20)上,从而导体电线将在绕制在第一部件上的第一层之下延伸;
-利用所述导体电线在第二部件(20)上绕制;和
-在第二部件(20)上绕制以后,利用所述导体电线在第一部件(28) 上绕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所述台阶(25)内的溢流槽 (27)将所述导体电线从槽状凹陷(29)带到第二部件(20)上。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方法,其中,导体电线通过进入区域(39) 从引导部(31)在该引导部的引导下自动地或以直线形式带入槽状凹陷。
4.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部件(28)和第 二部件(20)被位于所述第一部件(28)一端的端壁(22)和位于所述第二 部件(20)一端的端壁(21)所限定,其中所述第一部件(28)和第二部件 (20)位于两所述端壁(22、21)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槽状凹陷(29)具有 螺线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槽状凹陷(29)内的导体电线 带到第二部件(20)的步骤通过绕组框架(2)和导体电线供应件之间的相 对旋转以及与此同时的绕组框架(2)和导体电线供应件之间的相对轴向位 移所实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相对旋转通过旋转绕组框架(2) 来实现。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相对旋转绕制通过旋转导体电线 供应件来实现。
9.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槽状凹陷(29)具有 向着第二部件(20)的表面下降的线条形式,从而所述槽状凹陷(29)距离 第二部件(20)越近越深。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槽状凹陷(29)内的导体电线 带到第二部件(20)的步骤通过将绕组框架(2)相对于所述导体电线径向 保持就位以及与此同时将绕组框架(2)和导体电线彼此相对位移来实施。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相对轴向位移通过移动绕组框架 (2)来实施。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相对轴向位移通过移动导体电线 供应件来实施。
13.一种绕组框架(2),包括:用于绕组的第一部件(28)、用于绕组 的第二部件(20)、和位于所述第一部件(28)和所述第二部件(20)之间 的台阶(25),第一部件(28)的直径大于第二部件(20)的直径,其特征 在于,所述绕组框架(2)进一步包括第一部件(28)内的槽状凹陷(29), 该槽状凹陷(29)通向第二部件(20),以使得围绕所述绕组框架(2)绕制 的导体电线(40)在槽状凹陷(29)内从其位于第一部件的进入点处延伸到 第二部件(20),从而导体电线将在绕制在第一部件上的第一层之下延伸, 并且在绕制在第一部件(28)上之前绕制在第二部件(20)上。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绕组框架(2),其中,所述槽状凹陷(29) 形成通过所述台阶(25)通向第二部件(20)的溢流槽。
15.如权利要求13或者14所述的绕组框架(2),进一步包括:通过进 入区域(39)沿直线通向所述槽状凹陷(29)的引导部(3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门子公司,未经西门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8543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以导电织布为发热源的可挠片状发热器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直缝焊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