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顶行李架的纵向杆与横向杆锁紧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80216.3 | 申请日: | 2007-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536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天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穆德比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9/048 | 分类号: | B60R9/048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威;张金海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顶 行李架 纵向 横向 杆锁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顶行李架的纵向杆与横向杆锁紧装置,尤其是一种通过结合在固定槽的固定件之间的相互连接的,用弹力丝的凹曲运动而使横向杆移动的车顶行李架的纵向杆与横向杆锁紧装置。
背景技术
车顶行李架(Roof carrier)有助于解决汽车内部空间狭小而无法容纳过多物件的缺点,位于汽车顶板(Roof panel)上面的车顶行李架不仅可以置放休闲运动用品,还可以装载货物之类的众多物件。
图1是现有车顶行李架的纵向杆与横向杆的使用例的立体图,图2是现有车顶行李架的纵向杆与横向杆锁紧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位于汽车顶板2上方的现有车顶行李架1包括分别沿着汽车长度方向固定于两侧的纵向杆(side bar)10和其两端沿着汽车宽度方向连接着前述纵向杆10的横向杆(Cross bar)20。
前述车顶行李架1的横向杆20需要根据装载货物的大小而适当地调节其间隔距离,因此横向杆20的锁紧及解锁机制应该实现单人操作的便利性。
为了解决前述问题,向韩国专利厅申请并获得专利的第060949号专利、向美国专利局申请的专利号为US 6,779,696及US 6,131,782等专利相继针对前述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如图2所示,只要在纵向杆上规则地排列着的固定槽12上装卸固定件,前述横向杆即可通过移动滚轮22结合纵向杆并允许其前后移动。
然而,前述现有技术结构复杂,制作困难,生产成本高,在实际使用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使用者也无法靠一人之力解锁两侧或者解锁过程复杂,横向杆的移动也很不方便。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前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构造简单、制作容易、降低生产成本的车顶行李架的纵向杆与横向杆锁紧装置。
本发明的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方便的车顶行李架的纵向杆与横向杆锁紧装置。
为了实现前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把位于汽车上方且分别沿着汽车长度方向固定于两侧的纵向杆和其两端沿着汽车宽度方向连接前述纵向杆的横向杆加以锁紧的车顶行李架的纵向杆与横向杆锁紧装置,其特征为包括下列单元:内侧面具有按照一定间隔排列的多个固定槽的一对纵向杆;结合在前述一对纵向杆上并可以前后移动的横向杆;可以在前述固定槽装卸的一对固定件;可以在前述横向杆的中间内部把前述一对固定件连接起来的弹力丝;以及凭借凹曲前述弹力丝而使前述固定件脱离纵向杆的隔离器。
前述隔离器包括:为了可以接触前述弹力丝并把前述弹力丝推向一侧而通过允许水平移动的方式结合在横向杆上的一对加压单元;以及固定在前述加压单元与弹力丝之间接触点的相对位置,可以使前述弹力丝在受到前述加压单元的压力时可以凹曲的固定单元。
前述固定单元由固定在前述横向杆的一对滚轮组成,前述弹力丝受到前述加压单元的推压而凹曲到前述一对滚轮之间。
前述加压单元包含第一弹性件并可以通过其弹性力的作用而使紧密接触的加压单元回到隔离位置,前述第一弹性件是圈状弹簧。
前述加压单元的尾端具有可以结合前述弹力丝的凹槽。
前述固定件包含第二弹性件并可以凭借其弹性力回到固定位置,前述第二弹性件是圈状弹簧。
如前所述,本发明车顶行李架的纵向杆与横向杆锁紧装置的构造简单,只要通过结合在固定槽的固定件之间的相互连接,用弹力丝的凹曲运动即可使横向杆移动。
本发明的车顶行李架的纵向杆与横向杆锁紧装置只需要操作某一侧的加压单元即可使两侧固定件脱离纵向杆的固定槽并移动横向杆,简单的操作方式允许使用者自己调整横向杆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车顶行李架的纵向杆与横向杆的使用例立体图;
图2是现有车顶行李架的纵向杆与横向杆锁紧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锁紧装置的仰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加压单元与弹力丝的结合剖面;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锁紧装置的动作状态图。
图形主要符号的说明
10:纵向杆 12:固定槽
20:横向杆 22:移动滚轮
30:固定件 32:第二弹性件
40:弹力丝 50:隔离器
60:加压单元 62:第一弹性件
64: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车顶行李架的纵向杆与横向杆锁紧装置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穆德比亚有限公司,未经穆德比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802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废胶剥除装置
- 下一篇:可堆栈式半导体封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