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过滤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77455.3 | 申请日: | 200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02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刘长洪;王鼎;范守善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71/02 | 分类号: | B01D7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4北京市海淀区清华***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滤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过滤膜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过 滤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是一种新型碳材料,由日本研究人员 Iijima在1991年发现,请参见″Helical Microtubules of Graphitic Carbon″,S. Iijima,Nature,vol.354,p56(1991)。碳纳米管具有极大的长径比(其长度在微 米量级以上,直径只有几个纳米或几十个纳米),具有独特的力学性能,如 抗张强度达100千兆帕,模量高达1800千兆帕,且耐强酸、强碱,600℃以 下基本不氧化,这些特性使得碳纳米管成为一种优良的过滤材料。
现有技术中,采用碳纳米管制备的过滤膜包括一过滤基底以及设置于该 过滤基底上的碳纳米管薄膜,且该碳纳米管薄膜中包括多个分散且无序排列 的枝状碳纳米管。请参见图1,该枝状碳纳米管为T形、Y形、H形或其它 形状,每个枝状碳纳米管包括至少一节点10。该枝状碳纳米管与邻近的碳纳 米管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形成网络结构。该过滤膜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 步骤:提供一碳纳米管原料,且该碳纳米管原料为枝状碳纳米管;将该碳纳 米管原料氧化,以利于分散于溶剂中;将氧化后的碳纳米管原料分散于一溶 剂中形成一悬浮液;采用一过滤装置过滤上述悬浮液得到一碳纳米管薄膜预 制体;将碳纳米管薄膜预制体在真空条件下烘干形成一碳纳米管薄膜;将该 碳纳米管薄膜剥离,并设置于一过滤基底上,得到一过滤膜。
然而,现有的过滤膜,由于该碳纳米管薄膜中的碳纳米管为枝状结构, 使得制备的过滤膜韧性和自支撑性较差,使用时必须设置在一过滤基底上。 而且,该碳纳米管薄膜中的碳纳米管直径较大(一般大于15纳米),使得制 备的过滤膜中的微孔孔径较大,过滤效果较差。另外,现有技术制备过滤膜 时,枝状碳纳米管在溶剂中分散性差,要对碳纳米管进行氧化处理,以利于 分散于溶剂中,且通过真空烘干的方法制备碳纳米管薄膜,条件较为复杂, 不便操作,成本较高。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韧性和自支撑性较好,过滤效果较佳且易 于制备的过滤膜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一种过滤膜,其包括一碳纳米管薄膜,其中,该碳纳米管薄膜中包括多 个线状碳纳米管,且多个线状碳纳米管相互缠绕形成孔径小于10纳米的微孔 结构。
一种过滤膜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碳纳米管阵列形成 于一基底上,且该碳纳米管阵列中包括多个相互缠绕的线状碳纳米管;使上 述碳纳米管阵列从基底脱离,得到一碳纳米管原料;将上述碳纳米管原料添 加到溶剂中并进行絮化处理获得碳纳米管絮状结构;以及将上述碳纳米管絮 状结构从溶剂中分离,并对该碳纳米管絮状结构定型处理形成一碳纳米管薄 膜,从而获得一过滤膜。
相较于现有技术,所述的过滤膜包括一碳纳米管薄膜,且该碳纳米管薄 膜中包括相互缠绕的线状碳纳米管,线状碳纳米管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相互吸 引、缠绕,形成网络状结构,因此该碳纳米管薄膜具有更好的韧性。而且, 该过滤膜中包括孔径小于10纳米的微孔结构,具有更佳的过滤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碳纳米管过滤膜中的碳纳米管薄膜中的不同形状的枝 状碳纳米管。
图2为本技术方案实施例的过滤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方案实施例的过滤膜中的碳纳米管薄膜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4为本技术方案实施例的过滤膜制备方法流程图。
图5为本技术方案实施例获得的碳纳米管絮状结构的照片。
图6为本技术方案实施例获得的预定形状的碳纳米管薄膜的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2,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提供一种过滤膜20,该过滤膜20包括一过 滤基底22以及设置于该过滤基底22至少一表面的碳纳米管薄膜24。
所述过滤基底22为一具有微孔结构的基板,如:具有微孔的陶瓷片或纤 维聚合物板。该过滤基板22的微孔孔径小于4微米。本实施例中,过滤基底22 优选为具有微孔的陶瓷片。该过滤基底22用来支撑碳纳米管薄膜24,使该过 滤膜20使用方便,且可以减小碳纳米管薄膜24使用时承受的张力,延长其使 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74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射频拉远装置及基站系统
- 下一篇:咖啡机的研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