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轧铁素体不锈钢带钢的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37663.0 | 申请日: | 2007-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543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叶晓宁;张昧茗;黄俊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18 | 分类号: | C22C38/18;C21D8/02;C21D11/00;B21B3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开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费开逵 |
地址: | 2019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轧 铁素体 不锈钢 带钢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不锈钢带钢轧制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热轧铁素体不锈钢带钢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生产铁素体不锈钢如410S热轧带钢,其在连铸生产的过程中,板坯容易产生表面裂纹,在热轧时,容易产生裂边。同时表面裂纹也是如410S连铸坯较常见的一种质量缺陷,严重者造成整块板坯报废,甚至发生裂纹漏钢,给连铸生产和设备带来危害。随着其严重程度增加和数量增多,使衡量连铸水平的铸坯无缺陷率、合格率及收得率等指标降低,钢铁原料消耗、成本等升高。作为冷轧卷板的原料——热轧卷,其边部质量是影响冷轧成品宽度和成材率以及保证冷轧生产正常进行的关键因素。
国内外不锈钢生产厂家,如:太原钢铁公司(中国)、日新不锈钢公司(日本)等,均采用调整成分的方式,将钢的铁素体合金元素(如:铬、硅等)含量控制在较高水平,奥氏体元素向下限控制,使钢的高温组织易于热加工来解决热轧带钢的裂边缺陷问题。但采用该种方式后,热轧带钢经冷轧后,易产生冲压缺陷,造成不锈钢制品表面粗糙,影响外观和使用。热加工性能和成品带钢的使用性能是需要统一解决的重要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轧铁素体不锈钢带钢的生产方法,解决带钢在轧制中出现的边裂等技术难题,保证热轧带钢边部质量,又可以保证冷轧带钢的冲压性能,提高表面光洁度,同时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生产效率高,成材率高等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热轧铁素体不锈钢带钢的生产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铁素体不锈钢的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0.025~0.04,Si≤1.00,Mn:0.25~0.4,S≤0.030,P≤0.035,Cr:12~12.5,余量为铁和不可避免杂质;
2)按上述成分冶炼、浇铸成坯;
3)板坯加热,采用步进梁式加热炉加热,加热温度区域分五段:热回收段、预热段、加热I段、加热II段、均热段;加热炉炉气控制为非氧化气氛的中性炉气氛;
其中,热回收段温度500℃~700℃,加热时间45~55分钟;预热段温度700℃~900℃,加热时间30~40分钟;加热I段温度900~1000℃,加热时间30~40分钟;加热II段温度1000~1150℃,加热时间30~40分钟;均热段温度1120℃~1160℃,保温时间30~40分钟;
4)热轧,粗轧时,轧制温度1120℃~1160℃,粗轧变形率控制为75%~85%,轧制变形速度10/S~12/S,末道次轧制变形速度范围为:8/S~12/S,粗轧未道次出口温度大于960℃;
5)精轧,保证末道次轧制变形速度范围为60/S~90/S,精轧出口温度大于900℃;
6)轧后冷却、卷取。
进一步,加热炉炉内残氧量小于2%。
采用较低的合金成分,铬含量控制在中下限,在此范围内钢的使用性能为最佳,但热加工性能较差,易产生裂边缺陷。
本发明优化钢的成分,使钢中铬含量控制在12%~12.5%;通过合理的加热工艺和轧制工艺,将板坯热轧成带钢,在带钢热轧过程中保证边部质量,防止裂边的产生。同时,带钢在后序的深加工过程中不会出现铁素体不锈钢的常见表面缺陷如表面起皱等。
其中,本发明板坯加热采用步进梁式加热炉加热,加热温度区域分五段:热回收段、预热段、加热I段、加热II段、均热段;板坯在炉内步进式移动时需要一定的时间,各段时间控制范围是根据板坯加热时板坯表面温度和内部温度均匀所需要的时间而确定的。各段温度温度范围是根据410S钢的铬含量控制为12%~12.5%时,组织变化特性而确定的。由于410S钢热加工时的良好塑性范围较窄,钢在高温变形时,带钢边部易产生开裂,为了保证带钢边部质量,减少边裂,严格控制各段温度和时间,优化高温时的钢组织,稳定钢的高温塑性。在经过大量的试验和计算的基础上确定了五段的时间和温度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76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