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产品的干涉纹处理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28231.3 | 申请日: | 2007-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179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26 |
发明(设计)人: | 陈武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星磊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 | 分类号: | G02F1/1335;G02B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产品 干涉 处理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干涉纹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液晶屏的背光产品的干涉纹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由于LCD面板本身不具发光特性,因此,必须在LCD面板上加上一个发光源,方能达到显示效果,背光源即是提供LCD显示器产品中一个背面光源的光学组件,简单来说,背光源即为LCD显示器的一个关键零组件,是依附于LCD显示器的非标准化产品
彩屏侧背光是由白色LED灯通过FPC焊接放在产品侧面,发出的光经导光板均匀分布,再通过棱镜增光膜,垂直发出光线。主要由胶框,导光板,FPC,LED,高亮反射,和一些棱镜增光膜组成,其厚度薄,功耗小,亮度很高,广泛用于彩屏手机,PDA等模组上。
目前现有的背光源在为液晶LCD显示器提供背景光照明时,容易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纹。常规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加上扩散去遮蔽干涉纹或换用价格昂贵的3M增光膜,随着显示行业的发展,竞争日趋白热化,要求越来越高,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故常规的干涉纹处理方法越来越显的与现实相矛盾,无法满足现状的发展所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正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提出一种背光产品的干涉纹处理工艺,以解决、消除透过LCD后所产生的干涉纹,提高显示效果。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背光产品的干涉纹处理工艺,包括根据与背光相组合的LCD角度将增光膜的角度由常规的6度、94度调整设为15度、30度或45度,或者选择90/20、90/50的锯距的增光膜,以使其与LCD偏光片的角度相搭配,消除透过LCD后所产生的干涉纹;并且增光膜为两层组装,且厚度相同,均为0.065毫米,经过组装后上下两层的增光膜相交叉的角度为90度。
单张增光膜的角度为15度、30度、45度、105度、120度或135度,所述增光膜的锯齿面方向为顺着出光方向朝上。
本发明的进一步措施是:所述的处理工艺还包括通过组合LCD以检测干涉纹的消除情况。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的进步和突出的特点:
1.本发明的产品干涉纹处理工艺,从干涉纹产生的根本原因着手,当LCD偏光片的纹路角度和增光膜的齿纹方向相同时产生干涉,对增光膜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其消除透过LCD后所产生的干涉纹。
2、由于不必上扩散去遮蔽干涉纹,减少了上扩散后降低产品亮度的影响,比用旧工艺处理的产品亮度高出8~10%;同时,节省了导光板的厚度空间,使导光板可以增厚0.05毫米,而导光板越厚,产品均匀度就更好,亮度也就越高,比用旧工艺处理的产品亮度高出3~5%;而且摒弃采用昂贵的3M增光膜以减少干涉纹现象,节省了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棱镜增光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传统常规的增光膜组配角度为6度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增光膜组配角度为15度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增光膜组配角度为30度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增光膜组配角度为45度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3所示,背光产品的干涉纹处理工艺,根据与背光相组合的LCD角度,将增光膜由常规的6度角度改设为15度,该增光膜为两层组装结构,由上层增光膜1与下层增光膜2构成,其两层增光膜厚度均为0.065毫米,并且上层增光膜1与下层增光膜2在组装后相交叉的角度恰好为90度,增光膜的锯齿面3顺着出光的方向朝上,从而使其与LCD偏光片的角度相搭配,以消除透过LCD后所产生的干涉纹,最后,再通过组合LCD去检测干涉纹的消除情况,以验证本发明中干涉纹处理工艺的有效性与使用性。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根据与背光相组合的LCD角度,将增光膜由常规的94度设为30度,所述增光膜由上层增光膜1与下层增光膜2构成两层组装结构,且两层增光膜厚度都是0.065毫米,组装后上层增光膜1与下层增光膜2成90度的相交叉角度,增光膜的锯齿面3顺着出光方向朝上,使其与LCD偏光片的角度相互匹配,消除透过LCD后所产生的干涉纹,再通过组合LCD以检测干涉纹的消除情况,验证有效性。
实施例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星磊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星磊电子(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82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石灰炉双斗进料装置
- 下一篇:与辐射管烧嘴配套使用的带内外翅片的换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