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单端输入的迟滞比较电路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63357.2 | 申请日: | 2006-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6574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邹雪城;刘政林;郑朝霞;邹志革;詹昶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K5/24 | 分类号: | H03K5/24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曹葆青 |
地址: | 430074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入 迟滞 比较 电路 | ||
1、一种单端输入的迟滞比较电路,其特征在于:该迟滞比较电路包括用于产生阈值电压VTH和进行比较的阈值电压产生环路(1),以及用于产生迟滞电压VHYS的正反馈支路(2);其中,
正反馈支路(2)由电流源I3和开关SW串联构成;
阈值电压产生环路(1)包括PMOS管P1、P2、NMOS管N3、N4和电流源I1、I2,PMOS管P1的栅极作为输入端CTRL,其漏极接地,源极与NMOS管N3的源极相接并连接到正反馈支路的开关SW,开关SW的另一端接电流源I3的输出端;NMOS管N3的栅极与漏极相连后又分别连接到NMOS管N4的栅极和电流源I1的输出端;NMOS管N4的漏极接电流源I2的输出端,源极与PMOS管P2的源极相连;PMOS管P2的栅极和漏极接地;电流源I1、I2和I3的输入端均与电源VDD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迟滞比较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阈值电压产生环路(1)还包括NMOS管N5,NMOS管N5的栅极和漏极相接后,接到NMOS管N3的栅极,NMOS管N5的源极则连接到NMOS管N4的漏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迟滞比较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电路还包括电流源产生支路(3)和输出支路(4);其中,
阈值电压产生环路(1)中的电流源I1、I2为PMOS管P13、P14,PMOS管P13和P14的栅极与电流源产生支路(3)的输出端相连,PMOS管P13的漏极接NMOS管N3的漏极,其源极接电源VDD;PMOS管P14的漏极接NMOS管N4的漏极,其源极接电源VDD;
电流源产生支路(3)由PMOS管P6、P7和电阻R1构成;电阻R1的一端接地,另一端接到PMOS管P7的漏极;PMOS管P7的栅极接地,源极接到PMOS管P6的漏极和栅极;PMOS管P6的源极接电源VDD,栅极与漏极相接后作为电流源产生支路(3)的输出端,该输出端将偏置电位分别连接到PMOS管P8~P11,P13和P14的栅极;
输出支路(4)由PMOS管P15和电阻R5组成,PMOS管P15的源极接电源VDD,栅极作为输出支路(4)的输入端与阈值电压产生环路(1)中的NMOS管N4的漏极相接,PMOS管P15的漏极则与电阻R5的一端相接后,作为输出支路(4)的输出端,该输出端依次经过第一级反相器INV1和第二级反相器INV2作为整个电路的输出端;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
正反馈支路(2)中的电流源I3由PMOS管P8~P11依次串联构成,开关SW为PMOS管P12;由PMOS管P8~P11依次串联后构成的PMOS管的源极接电源VDD,栅极接到电流源产生支路(3)中的PMOS管P6的栅极,漏极接到PMOS管P12的源极;PMOS管P12的漏极与阈值电压产生环路(1)中的NMOS管N3的源极相接,其栅极与第一级反相器INV1的输出端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迟滞比较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阈值电压产生环路(1)还包括作为负载的电阻R3、R4,电阻R3的一端与PMOS管P13的漏极相接,另一端与NMOS管N3的漏极相接,电阻R4的一端与PMOS管P14的漏极相接,另一端与NMOS管N4的漏极相接;
正反馈支路(2)还包括电阻R2,电阻R2的一端与PMOS管P12的漏极相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阈值电压产生环路(1)中的NMOS管N3的源极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迟滞比较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阈值电压产生环路(1)还包括NMOS管N5,NMOS管N5的栅极和漏极相接后,接到NMOS管N3的栅极,NMOS管N5的源极则连接到NMOS管N4的漏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迟滞比较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阈值电压产生环路(1)还包括作为负载的电阻R3、R4,电阻R3的一端与PMOS管P13的漏极相接,另一端与NMOS管N3的漏极相接,电阻R4的一端与PMOS管P14的漏极相接,另一端与NMOS管N4的漏极相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6335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吸油烟机双进风内维护窗对称整体机身
- 下一篇:消防车用的踏板铰接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