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驱动同步控制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0815.0 | 申请日: | 2006-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71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黄立明;费志锋;赵瑛;倪晓锋;茅立安;吴思明;陈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明泉工业涂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P5/48 | 分类号: | H02P5/48;H02P5/74;H02P27/04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兵;王利强 |
地址: | 313200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驱动 同步 控制器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之同步控制器,是一种多驱动同步控制器。
(二)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同步控制器主要为上下限式、负荷式两种,其一为上下限式:利用行程开关在张紧器上设置上限、下限点;当副驱动太快,触动上限行程开关后,使副驱动降低一个固定频率,于是副驱动变慢;数分钟后再触动下限行程开关,使副驱动恢复原有频率,周而复始,保持“同步”;所以,这种方法两个驱动其实是始终不同步的,行程开关动作频率高、寿命短;其二为负荷式:多驱动异步时必然有一段链条越拉越紧,相对应有一驱动的负荷越来越大,此时,利用机械机构或某变频器的“过流”,使负荷大的驱动停机;当负荷减小时重新启动电机,恢复运行;可见此方法运行时链条并不平稳,而且一旦测负荷的机构失灵,可能造成链条断裂等恶性事故。
(三)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已有同步控制器的控制效率差、使用寿命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控制效率好、使用寿命长的多驱动同步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驱动同步控制器,包括与主驱动电机连接的主驱动变频器、与副驱动电机连接的副驱动变频器以及安装在同步链条上的张紧器,所述的同步控制器还包括电桥式同步检测板,所述的电桥式同步检测板包括底座、带有开口凹槽的力臂、拨动杆、拉杆以及感应装置,所述的底座设有支点,所述拨动杆安装在支点上,所述的力臂与拨动杆一端连接,所述的拨动杆的另一端与拉杆连接,所述的支点位于拨动杆上靠近拉杆处,所述的感应装置包括磁性材料、电感骨架以及感应电压输出电路,所述的磁性材料与拉杆连接,所述的电感骨架安装在底座上,所述的电感骨架连接感应电压输出电路,所述的张紧器包括安装在副驱动电机的侧边的副张紧器,所述的副张紧器带有与所述开口凹槽配合活动轨,所述的感应电压输出电路与副驱动变频器连接。
进一步,对于三驱动以上的多驱动而言,所述的副驱动变频器为不少于两个。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为:在多驱动生产线的循环系统中,尽管每段之间是机械而刚性地连接在一起的,但实际上与单驱动一样,每段都有各自的驱动装置和张紧器。由张紧器的工作原理我们知道,它对于链条的长短变化(譬如由于热胀冷缩),通过“活动轨”的伸出或缩进,有一个安全的“吞吐量”。于是速度差ΔV在此转化为位移差ΔS,并可以有效地测量出来。事实上速度差是微分量,还有一个“累积误差”问题;位移差是积分量,它已涵括了“累积”因素,不再存在“累积误差”问题。同时“位移差”是在张紧器上的某两点相对距离的物理量,停机后,该值能自动“记忆”、保存下来,不象“速度差”往往是电信号,一旦停机、停电随即丢失,无法供下次开机时继续使用,所以DWS—XII双驱动同步控制器采用张紧器上的“位移差”作系统的反馈量。
在多驱动同步控制系统中通常的做法是在多台驱动器中确定一台驱动器作为“主驱动”,其它的驱动器作为“副驱动”,如果说所有的副驱动器都能分别自始至终、实时地跟踪主驱动器的实际运行速度,不断修正自身的速度,与主驱动器保持“同步”,那么整个系统也就实现了同步。本发明无论主驱动匀速运行、还是变速运行,通过在副张紧器上的传感器取得的反馈信号,控制副机的输出频率,修正其运行速度,从而实时地跟踪主机的运行速度,保持同步。我们只需方便地设置主机的输出频率,就可以使整条输送线按照工艺要求,保持在某一线速度上同步运行,并且自动克服多台驱动装置因负荷不同、皮带打滑程度不同而造成“失步“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1、本多驱动同步控制器相当于无级调速,最后逼近一个同步频率;2、行程开关不遇故障永远不动作,寿命无限长。
(四)附图说明
图1是多驱动同步控制器的控制原理图。
图2是电桥式同步检测板的结构图。
图3是副驱动的电路控制原理示意图。
图4是双驱动感应电压输出电路的电路图。
图5是双驱动的系统电原理图。
图6是三驱动的系统电原理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明泉工业涂装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明泉工业涂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08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专用于汇流排端部的铸造装置
- 下一篇:连接器防飞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