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折叠式电动车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26727.5 | 申请日: | 2006-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1608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发明(设计)人: | 崔晓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崔晓宏 |
主分类号: | B62K11/00 | 分类号: | B62K11/00;B62K15/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011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折叠式 电动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车,具体涉及一种可折叠的电动车。
背景技术
折叠车的优点在于折叠后车身体积缩小,便于手提及存放,尤其是在一些公车、地铁无法到达的地方(如居民小区内),在搭乘了公车或地铁后,利用随身携带的折叠车作为到达目的的代步工具,省时省力,越来越得到上班族的认可。
电动车作为除自行车外另一种代步工具,因其可提供电动助力,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由于电动车电瓶及车身的重量,使电动车的搬运极为不便,更不用说是折叠后的随身携带了。通过对电动车电瓶的改进,市面上推出了较为轻薄的锂电池电动车,大大缩小了电瓶的体积,亦减轻了整车的重量,因此使折叠电动车变为可能。
现有的折叠车,通常是在车架横梁中部设置类似于片状铰链的折叠结构,转轴垂直于地面设置,将后轮向前对折,使前后轮相并,从而缩短了车身的长度,然而却使车身厚度变成原始的两倍;同时,车把及车座采用两节套筒式的收缩方式,既便是将内管全部收缩于外套管内,仍留有一固定的车身基本高度,在手提时较为吃力(尤其是对身材不高的人群来说)。因此,综合上述两点,现有折叠车折叠后的体积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收缩效果,给携带及存放仍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电动车,折叠后车身体积呈类矩形,更便于随身携带及存放。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折叠式电动车,包括前、后轮、车架、设置于车架上的电机、电池及控制电路,所述车架上设有折叠机构,该折叠机构由设置于车把与前叉之间的车把快拆、横梁与座管后叉之间的折叠装置和竖管与座管之间的座管快拆组成,所述折叠装置包括两只连接片、钩销及连接板,所述连接片一端枢轴连接于横梁尾端上部的铰接孔内,铰接轴平行于地面设置,连接片的另一端固定于座管上,所述钩销固定于横梁尾端下部,所述连接板的前端孔与钩销卡合连接,后端与连接片的下端转动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后叉前下部与座管上的连接片的下端转动连接,所述后叉前上部设有避震器,避震器上盖直接固定在座管上。
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避震器上盖固定片直接固定在座管上口处,座管快拆轴穿过固定片。
还可以设置有踏脚,所述踏脚由分别设置于所述座管末端两侧的踏板组成,所述踏板的相对端分别经限位转轴转动连接于座管上。
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座管为一套筒,车座竖管滑套于座管内,经车座快拆固定,所述车座快拆为一锁紧装置。所述竖管在折叠后,滑套于座管内收纳于横梁的下方,车座位于横梁的末端,从而使车座与折叠后的后轮平齐,减小折叠后的车身体积。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钩销是大小同边的凸轴,所述连接板的前端钩孔是大小同边结构,与钩销凸轴匹配卡合连接。
所述后叉近后轮轴处设有卡槽,车把折叠后的立管卡设于一侧后叉的卡槽一边。
所述车把快拆包括一锁紧装置,车把立管插设于前叉立管内,并经锁紧装置固定,所述立管底端设有拉索,拉索的另一端与前叉管内壁固定。
上文中,所述锁紧装置呈Ω型的套管、拉杆及与拉杆绞接的偏心扳把。
上述技术方案中,踏脚由分别设置于所述座管末端两侧的踏板组成,所述踏板的相对端分别经限位转轴转动连接于座管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板处与座管连接处设有复位弹簧,使连接板前端始终向上翘。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折叠时,将折叠装置中的连接板压下,以连接片交点处的铰接轴为支点,转动连接片,从而带动座管、后叉、后轮及车座竖管一并向下旋转,使前、后轮相碰触,转动踏板使踏板收合,打开车座快拆及手把快拆,将座管内的竖管收容于横梁的下方,将打开手把快拆的手把立管自前叉管内拔出,拉下手把,使手把的立管卡于后叉上的卡槽一边,完成折叠过程;反之,将手把立管脱离卡槽,插入前叉立管内锁紧。打开车座快拆锁紧手把及车座,最后将后车轮向后拉开距离,使连接板前端的钩孔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自动滑套在钩销凸轴上,实现整车锁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崔晓宏,未经崔晓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267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胀套膜片联轴器
- 下一篇:可调节高度和角度的框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