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编组场尾部可控停车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87650.5 | 申请日: | 2006-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815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刘乃辉;李绍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乃辉;李绍华 |
主分类号: | B61H7/12 | 分类号: | B61H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23山东省济南***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编组 尾部 可控 停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的具有缓解、制动可控的适用于铁路编组场尾部停车防溜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编组场所见尾部停车器(简称停车器)都是以钢轨(称作制动轨)作为制动摩擦原件,左、右制动臂在制动簧的作用下推动制动轨压向无动力通过的列车轮缘,从而达到减速停车的目的。当列车需要被牵引时,装在制动臂之间的油缸通入高压油,将左、右两个制动臂拉向中间位置,使得制动轨与列车轮缘完全脱离。由于结构受到空间的限制,制动簧的作用力与轮缘对制动轨的反作用力中心不能重合,从而对制动臂产生了向内的翻转力矩。为了抵消这一力矩,在制动臂下需要有横跨两轨之间的工字钢或在两个枕木之间安装一块经过角钢加强的钢板。如此结构存在的主要缺点是:(1)由于制动轨与列车轮缘之间的摩擦系数只有0.1,所以制动力小。为了满足制动能和安全的需要,现在比较普遍地使用制动轨有效制动长度为8.5米,装有7对制动臂的停车器,并在每股道上同时安放两到三台;(2)在雨雪天气,由于车轮的转动将雨雪带入了制动轨与轮缘之间,造成制动力明显下降,车辆的滑行距离增大,设备的安全性能降低;(3)作为抵消制动产生的附加扭矩的工字钢或钢板,增加了制造成本和安装难度;(4)由于制动轨材质为高碳钢并经过淬火处理,加工难度大。而且制动轨的截面模量小,尤其是横向截面模量显得刚性略有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更为简单、可靠、经济的新型编组场尾部停车器,实现与现有停车器相同的功能。
本发明为实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1)采用制动梁取代原有的制动轨,制动梁由工字钢在一个侧面焊接钢板构成的箱型结构,加大了截面模量,提高了刚性,减轻了重量,并由于工字钢的工艺性好,便于加工,籍此可降低成本;(2)在制动梁上焊装摩擦块,提高摩擦系数,增加制动力。摩擦块可以采用混杂纤维增强摩阻材料(其以改性酚醛树脂为基体,炭纤维、钢钎维与矿物纤维混杂作为增强材料),也可采用粉末冶金摩擦材料,摩擦系数在0.3以上。摩擦块在装于制动梁上时,每块之间留有5mm以上的间隙,以便散热和雨雪、摩屑从中间排除;(3)增加4对摆杆和纵梁构件,通过销轴与左、右制动臂连接在纵梁上构成两个左右对称的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由于纵梁不能弯曲,所以连接在纵梁上的两个制动臂受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和轨底卡的约束始终保持在同一直线上。以此消除了作用力中心不能重合而产生的翻转力矩,免于制动臂下安装横跨两轨之间的工字钢或两枕木之间安装经过加强的钢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由混杂纤维增强摩阻材料或粉末冶金摩擦材料制成的摩擦块,在正常使用环境下,摩擦系数可达到0.3或0.5以上,每个制动臂的制动摩擦力比原有停车器可提高3~5倍,而且材料特性保证在雨雪天气摩擦系数变化很小;
2、工字钢制动梁的采用,不仅增加了刚度,更适宜摩擦力增大对制动梁横向作用力加大的情况,而且减轻了重量,加工工艺性到了改善,降低了加工难度;
3、由于采用了两个对称的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替代原有停车器用来抵消作用力中心不重合所产生的附加扭矩的工字钢或钢板,使的结构更加简单,便于安装;
4、采用公式A=n×N×f×L估算制动器的制动功
式中:A——摩擦功
n——制动臂对数
N——单对制动臂制动簧压力合
f——摩擦系数
L——制动轨长
在制动簧相同的情况下,本发明两台有效制动长度为6米,装有5对制动臂的停车器的制动能,比原有3台有效制动长度为8.5米,装有7对制动臂的停车器的制动能略大,减速性能基本相当。
采用公式M=n×N×f×D估算制动力矩
式中:M——制动力矩
D——制动力臂长
在制动簧相同的情况下,现在两台有效制动长度6米,装有5对制动臂的停车器的制动力矩较原有3台有效制动长度8.5米停车器的制动力矩大约50%,停车更加可靠。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混杂纤维增强摩阻材料制成的摩擦块的价格为120元/米,本发明的使用可以减少1/3以上的材料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主视图,即横向剖面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局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乃辉;李绍华,未经刘乃辉;李绍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876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