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疏浚船舶弯管吸口空气密封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41134.9 | 申请日: | 2006-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1274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发明(设计)人: | 侯晓明;朱荣;韩明;郑唐文;查春海;王纲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2F7/02 | 分类号: | E02F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方易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欧阳俊立 |
地址: | 20000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疏浚 船舶 弯管 空气 密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疏浚船舶弯管吸口的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自航耙吸挖泥船在疏浚施工时需将放置于船舶主甲板上的耙管吊放入水下进行作业,耙管通常由弯管、中间管、耙头三部分组成,其中弯管由弯管滑块沿着船体滑槽下滑吊放到吸口位置,因此存在耙管的弯管与船体吸口之间需要接合并保证有效密封问题。深水疏浚工程船耙管上设置了水下泥泵装置,这样弯管滑块与船体吸口之间密封压力为正压,压力约为+2bar;而传统采用舱内泥泵的耙吸挖泥船,弯管滑块与船体吸口之间密封压力为负压,压力约-0.6bar;两者在该处密封上有本质区别。采用舱内泥泵的耙吸挖泥船,弯管滑块与船体吸口之间密封装置主要由橡胶环、压板、固定螺栓组成;当滑块到位后,弯管滑块与船体吸口之间密封装置的橡胶环受挤压密封,由于管内为负压,密封要求不高,该形式能满足要求。深水疏浚工程船由于耙臂上设置水下泵装置,水下泵的排出压力为+2bar,管内为正压,这要求弯管滑块与船体吸口之间密封可靠,在弯管与船体吸口接合处如不能可靠密封,势必发生管系中的流体(泥砂)在接合处产生泄漏,造成施工效率下降以及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要求弯管滑块与船体吸口之间可靠密封,才能保证装舱系统的正常。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弯管与船体吸口之间是正压流体(泥砂)的耙吸挖泥船弯管与船体吸口之间的密封问题。
本实用新型包括采用充气管、充气橡胶密封圈、U形橡胶密封圈和连接螺栓,其特征是密封装置中有一个横断面成台阶形并带有充气孔道的安装环,用安装环外环的充气孔连接充气管,安装环的内环镶嵌一个环壁外侧有一凸形圈的内衬环,内衬环环壁外侧与安装环的台阶形之间构成的环槽中安装充气橡胶密封圈,充气橡胶密封圈的充气嘴连接安装环内环的充气孔道,内衬环的凸形圈一侧紧靠安装环内环台阶的一侧,并在内衬环的凸形圈的一侧用螺栓安装U形橡胶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可用螺拴安装在弯管滑块口,当滑块滑移到船体吸口位置后,压缩空气经充气管、安装环、充气嘴对充气橡胶密封圈充气,使得充气橡胶密封圈内部受压膨胀,在弯管滑块与船体吸口平面之间产生紧密捏合,确保弯管滑块与船体吸口间可靠密封。本装置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施工应用,证明该装置有效、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安装在弯管滑块上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最好方式:
本实用新型(见图1)包括采用充气管1、充气橡胶密封圈3、U形橡胶密封圈5和连接螺栓,密封装置中有一个横断面成台阶形并带有充气孔道的安装环2,用安装环2外环的充气孔连接充气管1,安装环2的内环镶嵌一个环壁外侧有一凸形圈的内衬环4,内衬环4环壁外侧与安装环2的台阶形之间构成的环槽中安装充气橡胶密封圈3,充气橡胶密封圈3的充气嘴与安装环2内环的充气孔道连接,内衬环4的凸形圈一侧紧靠安装环2内环台阶一侧,并在内衬环4的凸形圈的一侧用螺栓安装U形橡胶密封圈5。
本实用新型在安装环外环配用螺栓安装在弯管滑块6(见图2)口,密封装置中设置的U形橡胶密封圈5与弯管口沿密封,当滑块滑移到船体吸口位置后,压缩空气经充气管、安装环、充气嘴对充气橡胶密封圈3进行充气,充气橡胶密封圈3与船体吸口7口沿密封;充气管路上配装传感器和控制装置、充气压力失效报警装置,一旦发生空气泄漏则自动补充空气,可始终确保充气压力恒定。当疏浚施工结束需要将耙臂起吊至船舶主甲板上时,充气橡胶密封圈3充气腔内的空气经充气管路释放,使橡胶回缩,在弯管滑块与船体吸口之间产生脱离间隙(约为1mm),保证密封装置的橡胶在弯管脱离船体吸口上升到主甲板的运动过程中不被拉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未经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411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