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压盘形制动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31029.7 | 申请日: | 2006-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064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杜波;高文君;刘建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65/20 | 分类号: | F16D65/20;B66D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1039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压 形制 装置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动器,尤其是一种液压盘形制动器装置。
背景技术:
矿井提升设备是矿山联系井下与地面的关键设备,被称为矿山的“咽喉”设备,在采矿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升设备中的制动器装置是关系到安全生产的极其关键的部件,如果提升设备出现异常,都需要制动器动作,将提升设备可靠地闸住,以免事故扩大,所以一旦制动器出现失效,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正因为制动器的重要性,从科研单位到生产厂家,直到使用部门,都对其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汲取新技术,采用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以期开发出更加安全可靠的矿用制动器。矿井提升机配套的制动器经历了角移式块式制动器、平移式块式制动器、综合式块式制动器,现在发展为盘形制动器,解决了以往制动器中传动机构复杂、效率低、动作响应慢等缺点。
目前,提升机广泛采用的液压盘形制动器已形成正压力为2.5t、4t、6.3t、8t、10t的制动器产品系列。该种制动器因生产厂家不同而种类繁多,但其原理、结构大同小异。
虽然液压盘型制动器已是成熟产品,但大规格的制动器尚属空白,并且制动器的外观质量一直欠佳,所以开发大规格的制动器、提高产品外观质量是制动器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申请人检索中国申请(专利)号:02283217.3 申请日:2002.12.31
公开(公告)号:CN2592952 公开(公告)日:2003.12.17
申请(专利)号:93203243.5 申请日:1993.02.20
公开(公告)号:CN2192980 公开(公告)日:1995.03.22
申请(专利)号:89221820.7 申请日:1989.12.26
公开(公告)号:CN2058915公开 (公告)日:1990.07.04
申请(专利)号:90209495.5 申请日:1990.06.26
公开(公告)号:CN2080923 公开(公告)日:1991.07.17
申请(专利)号:200420069002.8 申请日:2004.10.25
公开(公告)号:CN2739158 公开(公告)日:2005.11.09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的液压盘形制动器,主要适用于矿井提升机,也可以用于与矿井提升机有类似运行工况的其它机械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压盘形制动器装置:由筒体5和连接轴6通过连接销4安装为一体,将闸瓦3装入筒体5燕尾槽中,上、下用压板2通过螺钉将闸瓦3固定牢靠,安装成筒体组件。
筒体5安装好后,取碟形弹簧7装进筒体5中,将弹簧座8安装到碟形弹簧7空腔处将其固定,然后将油封9装配到油缸11与弹簧座8连接处,然后将油缸11装入筒体5中,将活塞内套15装到油缸11内侧取活塞12装进活塞内套15中,取连接螺栓14将各部件连接固定,然后将调整螺母10安装到油缸11外侧,取油缸盖16用螺栓装配到缸体5上,最后装上端盖13构成盘形制动器。
在提升机停车时能可靠地闸住机器;在减速阶段及重物下放时,可以参与提升机速度控制;在安全保护起作用或紧急事故情况下使提升机迅速停车,以避免事故发生或扩大;对双筒单绳缠绕式提升机,在调节钢丝绳长度或更换水平时,应能闸住游动卷筒,松开固定卷筒。
该盘形制动器的主要工作原理是:由碟形弹簧产生制动力,靠油压松闸。制动状态时,闸瓦压向工作装置上制动盘,产生正压力。正压力的大小,决定于油缸内工作油的压力。见图一:活塞3同时受弹簧的作用力F2,及压力油产生的力F1作用,综合阻力F3(包括空行程压缩弹簧的力),制动状态时F3的作用方向与F2相反。故压向制动盘的正压力为:
N=F2-F1-F3
当改变油压力时,正压力N相应变化,油压值P=0时,即F1=0,正压力达最大值Nmax,Nmax=F2-F3,此时为全制动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310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