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板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201114.8 | 申请日: | 2006-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186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许东明;章绍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00 | 分类号: | G02B6/00;G02B1/00;G02F1/133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组用的光学板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式光学板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被广泛应用于个人数位助理、笔记型电脑、数字相机、移动电话、液晶电视等电子产品中。但由于液晶显示装置本身不能发光,因此其需要借助背光模组才能产生显示功能。
请参见图1,一种采用现有技术的光学板的背光模组剖面示意图。该背光模组10包括反射板11与依次设置在反射板11的上方的多个光源12、扩散板13及棱镜片14。其中,扩散板13内一般含有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粒,该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粒作为扩散粒子用于使光线发生扩散。棱镜片14具有V形微棱镜结构,用于提高背光模组特定视角范围内的亮度。使用时,由多个光源12产生的光线进入扩散板13被均匀扩散后,其继续进入棱镜片14,在棱镜片14的V形微棱镜结构的作用下使出射光线发生一定程度的聚集作用,以提高背光模组在特定视角范围内的亮度。
然而,现有技术中扩散板13与棱镜片14是分别制备的,这使得扩散板13与棱镜片14之间相互独立,使用时,尽管扩散板13与棱镜片14可紧密接触,但其间仍会有细微的空气阻隔层存在;当光线在扩散板13与棱镜片14之间进行传播而通过该空气阻隔层时,光线容易在空气阻隔层与扩散板13及棱镜片14之间的界面发生界面反射等作用,使光能量消耗与损失增大,从而降低光线的利用率。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提高光线利用率的光学板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以下将以实施例说明一种可提高光线利用率的光学板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光学板,其包括一体成型的增光层与扩散层,其中,该增光层具有一个入光面,一个与该入光面相对的出光面,及位于该出光面的多个紧密排布的条状凸起,相邻两条状凸起形成一凹部,其中至少部分条状凸起的顶部或凹部为圆弧状;该扩散层位于该增光层的入光面侧,其包含透明树脂与分散于该透明树脂内的扩散粒子。
一种光学板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加热第一透明树脂材料以形成熔融的增光层材料,加热混合有扩散粒子的第二透明树脂材料以形成熔融的扩散层材料;将该熔融的增光层材料注入双色成型模具的第一成型腔中以形成增光层,该双色成型模具包括一母模与至少一公模,该母模具有至少一与该公模相配的成型槽,该成型槽的槽壁具有多个紧密排布的条状凸起,相邻两条状凸起形成一凹部,其中至少部分条状凸起的凹部或顶部为圆弧状,该公模与成型槽与相配合形成该第一成型腔;后退该公模,使形成有增光层的成型槽与该公模相配合形成第二成型腔;将熔融的扩散层材料注入该第二成型腔中,于增光层表面形成扩散层;及退模取出光学板。
一种光学板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加热第一透明树脂材料以形成熔融的增光层材料,加热混合有扩散粒子的第二透明树脂材料以形成熔融的扩散层材料;将该熔融的扩散层材料注入双色成型模具的第一成型腔中以形成扩散层,该双色成型模具包括一母模与至少一公模,该母模具有至少一与该公模相配的成型槽,该公模的成型面上具有多个紧密排布的条状凸起,相邻两条状凸起形成一凹部,其中至少部分条状凸起的凹部或顶部为圆弧状,该公模与成型槽与相配合形成该第一成型腔;后退该公模,使形成有扩散层的成型槽与该公模相配合形成第二成型腔;将熔融的增光层材料注入该第二成型腔中,于扩散层表面形成增光层;及退模取出光学板。
相对于现有技术,所述光学板包括一体成型的增光层与扩散层,其在使用时,光线被扩散层扩散均匀后便直接进入增光层,然后在条状凸起的作用下光线发生聚集;如此,光线从入射光学板至出射,其间无需再经过空气层,从而让光线发生界面损耗的界面数量减少,因此易于使光线能量消耗与损失降低。因此上述光学板具有易于提高光线利用率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采用现有技术的光学板的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的光学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光学板沿线III-III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二的光学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三的光学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光源与灯箱沿四个不同方向的光强-视角关系图。
图7是采用图2所示光学板的背光模组沿四个不同方向的光强-视角关系图。
图8是采用图2所示光学板的背光模组与采用本发明其它实施例的光学板的背光模组的沿水平方向的光强-视角关系对比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2011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