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减震式轮胎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67956.6 | 申请日: | 2006-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491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李万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万浩 |
主分类号: | B60C5/22 | 分类号: | B60C5/22;B60C17/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吉林省吉林市昌邑***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震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特别是一种减震式轮胎。
背景技术
现有的普通轮胎只有外充气室,使用这种普通轮胎的车辆只靠轮胎外充气室的气体压力来实现缓冲减震的,存在着缓冲减震性能差,轮胎磨损快,使用寿命低,且因缓冲减震性能差而影响整车性能和寿命,使乘车人有不舒适之感等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缓冲减震性能好,轮胎使用寿命长的减震式轮胎。
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减震式轮胎,它包括轮毂,在轮毂上套置外胎,轮毂与外胎的封闭空腔为外充气室,外充气室与气门连接,其特殊之处是:在外充气室内设置具有内充气室的气囊,所述具有内充气室的气囊由气囊基体和在其上设置的若干个凸起容腔相连通组成,内充气室与气门连接。所述具有内充气室的气囊两封闭端连接。
本发明减震式轮胎与现有的普通轮胎相比,由于本发明采用在外充气室内设置具有内充气室的气囊,具有内充气室的气囊是由气囊基体和在其上设置的若干个凸起容腔相连通组成的,当行驶车辆的轮胎受到路面颠簸震动载荷变化作用时,轮胎外充气室内增大的气压对外胎起弹性支撑作用,缓冲消除了一部分震动力;由于气囊基体上的若干个凸起容腔的承压表面积大,增加了耐冲击和吸震能力,余部震动力通过外充气室内的气压作用于气囊基体和其上的若干个凸起容腔表面,使气囊基体和若干个凸起容腔的体积压缩,而内充气室的气压随外充气室的气压增大而增大,内充气室的气压起弹性支撑作用,对余部震动力进行缓冲消除,具有缓冲减震性能好,轮胎使用寿命长,进而提高了整车性能和寿命,使乘车人倍感舒适。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减震式轮胎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视示意图(气门4a和5b均固定在轮毂1上)。
图3为实施例2的减震式轮胎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B剖视示意图(气门4a固定在轮毂1上,气门5b固定在气囊6上)。
图5为一种具有内充气室的气囊6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另一种具有内充气室的气囊6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7为图6中I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轮毂,2外胎,3外充气室,4a、5b气门,6气囊,7内充气室,8凸凹槽,9凸起容腔,10气囊基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参照图1和2,实施例1的减震式轮胎是在轮毂1上套置外胎2,轮毂1与外胎2的封闭空腔为外充气室3,外充气室3连接的气门4a固定在轮毂1上。在外充气室3内设有气囊6,气囊6的封闭腔为内充气室7,内充气室7与气门5b连接、且使气门5b固定在轮毂1上。实施例1的减震式轮胎,因气门4a、5b均固定在轮毂1上,所以,组装后再为气囊6充气。外胎2和气囊6均采用橡胶料用模具成型。
实施例2:参照图3和4,实施例2的减震式轮胎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内充气室7连接的气门5b固定在气囊6上。实施例2的减震式轮胎,因气门5b固定在气囊6上,所以,需先为气囊6充气后、再将其装在外充气室3内。
参照图5,所述具有内充气室7的气囊6由气囊基体10和在其上设置的若干个凸起容腔9相连通组成,气囊6的气囊基体10和在其上设置的若干个凸起容腔9采用橡胶料用模具一体成型。
参照图6和7,所述气囊6除采用图5所示的封闭式一体结构外,亦可采用带式结构,采用带式结构时,气囊6的两封闭端采用凸凹槽8连接方式。
使用本发明的减震式轮胎时,轮胎外充气室3的充气压力要大于内充气室7的充气压力,当外载荷变化使轮胎外充气室3内的压力增大时,具有内充气室7的气囊6体积被压缩,而内充气室7和外充气室3的压力相等。
本发明的减震式轮胎的工作原理是:当行驶车辆的轮胎受到路面颠簸震动载荷变化作用时,轮胎外充气室3内增大的气压对外胎2起弹性支撑作用,缓冲消除了一部分震动力;由于气囊基体10上的若干个凸起容腔9的承压表面积大,增加了耐冲击和吸震能力,余部震动力通过外充气室3内的气压作用于气囊基体10和其上的若干个凸起容腔9表面,使气囊基体10和若干个凸起容腔9的体积压缩,而内充气室7的气压随外充气室3的气压增大而增大,内充气室7的气压起弹性支撑作用,对余部震动力进行缓冲消除,因而大幅度提高了整车的缓冲减震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万浩,未经李万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679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压管道的阻断方法及其阻断设备
- 下一篇:导航装置以及导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