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散热器结构及其组装治具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60653.1 | 申请日: | 2006-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353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H05K7/12;G06F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梁挥;张燕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器 结构 及其 组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器结构,特别是一种散热器安装或支撑的配置手段。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科技的高度发展以及计算机产业的应用普及,散热器的运用更加广泛,诸如计算机、笔记型计算机等其它各种精密电子仪器产品,皆装设有散热器装置。此类电子仪器中的电子组件会在执行运作过程时产生热量,如中央处理单元芯片与功率集成电路等,由于工作温度对于电子设备是否死机的影响极大,所以处理好温度控制可使电子设备有较高可靠度及维持发热电子组件的稳定运作。
为求散热器达到最大散热功效,散热器与欲散热的电子组件必须紧密贴合以完全传导热度,方能更有效率的将电子组件的温度降低,是以目前散热器的锁附方式概略有锁固式及弹片式两种。锁固式,主要是将散热器底部的导热体贴合于发热组件上方,利用螺丝或卡榫,由导热体上的孔槽穿入,直接向下锁附或卡固于印刷电路板上的穿孔,由螺丝或卡榫锁合或卡固的力量,直接对散热器施以一下压的力量,使导热体与发热组件贴合;或者在螺丝或卡榫上套设一弹簧,同样将螺丝或卡榫由导热体上的孔槽穿入,并直接向下锁附或卡固于印刷电路板上的穿孔,但可利用弹簧被压缩于散热器及螺丝之间的回复力,对散热器施以一向下贴附于发热组件的力量,使散热器与发热组件间的接触更为紧密,以达到传导热度的目的。弹片式,主要是在印刷电路板上发热组件的周围增设固定座或支架,且固定座或支架上装设有弹性臂或扣具,并设有可供弹性臂或扣具扣合的卡扣部;先将散热器的导热体贴合于发热组件上,再将弹性臂或扣具扣压于散热器上方,并扣合于卡扣部上,利用弹性臂或扣具的固定作用,对散热器施以一向下压力,使散热器的导热体与发热组件紧密贴合,以将热度传导到散热器,达到散热的功效。
锁固式与弹片式两种方法都是利用螺丝、卡榫、弹性臂、或扣具,对散热器施以一压力,使散热器与电子组件贴合以达到散热的目的,但此两种方法皆为由散热器上方施以一固定散热器的压力,所以于散热器上必须穿设容置螺丝或卡榫的穿孔,或是可供弹性臂或扣具等施力组件组扣的位置,而由于穿孔或组扣位置的设置,散热器基板上可设置散热片的位置即大幅缩减,使得散热面积受到了限制,将会影响散热效率。
而为解决散热器散热鳍片设置位置的课题,如中国台湾公告第M293475号专利案揭露了一种散热器,475案于散热器的下方设置于数个固定柱,于印刷电路板上具有数个对应固定柱的穿孔,而于机壳对应散热器固定柱的位置处设有固定件,固定柱与固定件分别设有内螺孔及外螺纹,于固定件上套设垫片以及弹簧,再将固定件锁附于固定柱上。475案于散热器上无须预留组扣的位置,将可提供散热鳍片较多的设置位置,以增加散热面积,然而于实际生产制作程序中,一般多会设计自动或半自动组装治具来进行组装的工作,然而采用螺接的方式并无法设计自动或半自动组装治具,生产线的工作人员必须一个个地将固定件锁附于固定柱上,固定柱的数目越多,所需锁附的动作越多,况且在锁附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到弹簧是否正确地套设于固定件,因此采用螺接的方式生产组装程序较为复杂,并将会导致整体生产成本的增加。
发明内容
现有的散热器固定方式或有直接锁固或弹片组扣等方式,但直接锁固或弹片组扣都将会占据散热鳍片可设置的位置而减少整体散热面积,或有散热器直接设置固定柱与固定件螺接的设计来解决上述的问题,然而采用螺接的设计将不利于生产制造,现有的散热器固定方式都仍非散热器固定手段的最佳设计。有鉴于此,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可采用组装治具进行固定作业的散热器结构及其组装治具设计。
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散热器结构,其包括有一导热体、一弹性组件及一扣片,其中导热体具有第一面及第二面,第一面设置有数个散热鳍片,第二面用以与一发热组件接触,并于第二面上设有一对固定柱,于一印刷电路板上设有一发热组件,并于印刷电路板上邻近发热组件处设有穿孔,两固定柱可穿过印刷电路板上的穿孔,固定柱末端设有一扣槽并供弹性组件套设,而扣片可套设于扣槽,并令弹性组件抵顶于印刷电路板及扣片之间,而使导热体的第二面能与发热组件间能够紧密接触而进行热传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606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成品油管道泄漏控制回收器
- 下一篇:圆锥螺旋伞齿轮成型模具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