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二极管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57363.1 | 申请日: | 2006-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740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张仁淙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00 | 分类号: | H01L33/00;H01L25/00;G02B3/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二极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元件,尤其是一种具有可变焦能力的发光二极管。
背景技术
目前手持便携式电子装置,如移动通信终端、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及随身听等内置摄像装置逐渐成为其标准配备的元件,但是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中,这些便携式电子装置中的摄像装置则会因为光线问题而无法发挥拍摄功能或拍摄效果不理想。因此,为了解决光线问题,现行的手段是在便携式电子装置的摄像装置中加入补光灯,该补光灯一般采用的是高亮度发光二极管。
但是,一般的发光二极管是由透明环氧树脂封装发光芯片而形成,因此该发光二极管的焦距固定不变,仅可用于固定距离内的人和物体的照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可变焦能力的发光二极管。
一种发光二极管,包括一个基底、至少一个位于基底上的发光芯片、一个工作电路及一个液体透镜组。该液体透镜组位于发光芯片出光光路中,该液体透镜组包括一个上液体透镜及一个下液体透镜,该上液体透镜与该下液体透镜接触形成一个接触面,该工作电路使该接触面发生形状改变而使该液体透镜组实现变焦。
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通过工作电路的选择使上液体透镜或下液体透镜发生变形从而实现液体透镜组具有可变焦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二极管处于第一种状态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二极管处于第二种状态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二极管的一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10。该发光二极管10包括一个基底102、一个发光芯片104、一个封装体106、一个液体透镜组108及一个工作电路。
该封装体106包括多个侧壁136、138及上、下两个透明的玻璃板140。该发光二极管10的基底102可由散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制成,如铝,铝合金,铜或铜合金,用于承载发光芯片104并为发光芯片104提供良好的散热效果。该发光芯片104可选自红光发光芯片、绿光发光芯片和蓝光发光芯片的任一个。在液体透镜组108及发光芯片104间可加入掺杂有匹配荧光粉的透明树脂(图未示)以使该发光二极管10发出白光。例如,若该发光芯片104是蓝光发光芯片,则加入的荧光粉为红绿混合荧光粉,蓝光发光芯片发出的蓝光激发红绿混合荧光粉,使荧光粉产生红光及绿光,再与原来蓝光发光芯片发出的蓝光混合以产生白光。该发光芯片104可通过两个穿过基底102并与基底102绝缘接触的电极引线112与外电源(图未示)接通。
需要指出的是,该发光二极管10也可将红光发光芯片、绿光发光芯片及蓝光发光芯片同时设置于基底上而形成多色彩光源。
该液体透镜组108位于发光芯片104出光光路中,该液体透镜组108的厚度大于0毫米,小于等于10毫米。该液体透镜组108包括一个上液体透镜114及一个下液体透镜116,该上液体透镜114与液体透镜116接触形成一个接触面200。该上液体透镜114是由可变形的第一透明封装体118及密封在第一透明封装体118内的第一液体120组成,该下液体透镜116是由可变形的第二透明封装体122及密封在第二透明封装体122内的第二液体124组成。该第一透明封装体118及第二透明封装体122可由相同的或不同的材料制成。该材料选用透光且高延展性的塑料或橡胶薄膜的材料。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液体120是水,该第二液体124是光学匹配油。
该工作电路使上液体透镜114与下液体透镜116间的接触面200发生形状改变而使该液体透镜组108实现变焦。该工作电路分别包括上环状电极126、中环状电极128,下环状电极130、一个变焦开关132及一个正向电压源134。
该下、中、上环状电极126、128、130可以是透明的氧化铟锡(ITO)电极或金属电极。在发光芯片104的出光光路中,该下、中、上环状电极126、128、130分别依次排列,而上、下环状电极126、130分别固定在液体透镜组108的两端且上环状电极126与上液体透镜114的外缘相抵触,下环状电极130与下液体透镜116的外缘相抵触。该中环状电极128是位于上液体透镜114及下液体透镜116之间且可向上液体透镜114方向或下液体透镜116方向移动的。当然,实现中环状电极128的移动可通过现有技术中的各种手段,如在封装体106侧壁138内设置滑道(图未示),将环状电极128外缘设置于滑道内等实现。该中环状电极128通过导线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573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